动人心弦的天籁乐章——读《黄河岸畔惠民曲》有感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赵洁玉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5    

  踔厉风发鼓角催,以工代赈爆强音;日新月异传捷报,掀雷决电锦绣文。

  在灿若繁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之中,以工代赈以它耀人眼目的优越性、震撼人心的生命力、立竿见影的效果和无限广阔的前景,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广、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积极参与。在我县来说,这种工程更是规模宏大高歌猛进,卓有成效辉煌夺目。值此之际,以窦惠毅(总策划)和石自锐两位作家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披沙拣金且取精用宏 ,独出心裁而别开生面,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将波澜壮阔的以工代赈伟大工程 ,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形象逼真地作了全景式的再现,名之曰《黄河岸畔惠民曲》。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臻上乘的杰作,亦可称为光前裕后的成功范例和引人入胜的名篇佳构之完美结合。《黄河岸畔惠民曲》有如下主要特色——

  一、借鉴中外惠民经验 推陈出新科学发展

  什么是“以工代赈”?本书对这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惠民形式的前因后果以及而今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作了绘声绘色的介绍。

  以工代赈,就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以工代赈的两个基本职能,即“建设”与“赈济”,构成了以工代赈的基本内涵。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形成“硬件”,以工程设施的形态实施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以发放劳务报酬实现赈济。以工代赈资金既有建设性质,又有赈济性质。一举多得的特征显而易见;以工代赈又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和明确的适用性,即工程效益、参与主体和受益对象都必须直接面向大众化意义上的困难群众,一般只适用于修建一些以劳务投入为主的基础性、公益性工程,劳动力需求较大。 这种独具特色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它的任务就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困难群众的发展建立“平台”,打好基础,而不适合直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以工代赈要体现它的公平性和无偿性;三是要体现它的公众性,切实面向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雪里送炭”,解人急难。

  以工代赈,我国古代有范仲淹,外国有罗斯福,虽说时间相差近千年,地域远隔数万里,背景不同,制度迥异,但无业游民增加,就业机会奇缺,苍生鹑衣百结室如悬磬,黎民饔飧不继啼饥号寒的困境却甚相仿佛。范仲淹、罗斯福这些广大贫民“仰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的先哲前贤们做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这就是以工代赈。尽管当时的以工代赈只不过是其发轫和雏形而已,但所取得的社会效果已经非同凡响。范仲淹在宋皇祐二年的凶年饥岁,独出心裁实行此法,确实是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竭力避免饿殍遍野、道殣相望的人间惨剧频频发生且愈演愈烈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在美国第一次经济危机时,1934年罗斯福推行的以工代赈新政,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来增加国民收入,刺激消费与生产的均衡,在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促进需求增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在没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和优越的社会制度做保障的情况下,他们推行的以工代赈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强大的社会功能也就相应地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发挥。

  我国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从1984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六批规模较大的以工代赈计划,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加快了步伐和赋予崭新的内容。我县更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佼佼者。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以工代赈“有序、清正、民心”和 “为农民服务、让农民作主、使农民受益”的工作理念,以永久性脱贫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工作目标,以规划为引领、项目为载体,突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示范项目建设三大重点,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注重实效,不断改善和夯实贫困地区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着力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程,为全面协调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非凡的成绩、巨大的贡献。

  二、以工代赈大放异彩 甘棠遗爱公仆情怀

  《黄河岸畔惠民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歌颂了党和政府通过以工代赈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大爱无疆和公仆情怀, 反映了我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以工代赈实施中的满腔热忱和不遗余力,表现了我县以工代赈取得的非凡业绩和丰硕成果。

  古虞长空舞彩练,平陆大地挥银锄。 我县以工代赈的规模,正一日千里以几何级数飞速发展。1991年——2010年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13124.5万元。其中,“八五”期间仅为706万元 ,“十一五”期间竟猛增为6570.66万元,这样迅猛增长的资金投入,以工代赈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也相应地成正比。在地瘠民贫、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如何使效益最大化,怎样使回报更可观?我县的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做了艰苦卓绝坚持不懈的努力,书中对我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并高速发展的以工代赈,尤其是1993年县计委内成立了“平陆县以工代赈办公室”,规定为内设机构,负责全县的“以工代赈”建设;到1996年,县委县政府领导慧眼识珠拔犀擢象,汇集各路精英组成的“以工代赈领导组”成立,通过了解民情、汇聚民意,相互沟通、和谐发展,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建设以工代赈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5年6 月,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撤销发展计划与经济贸易局,成立了我县的发展和改革局。“各级发展改革部门是以工代赈的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工代赈工作的具体管理职责”,他们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看作冲锋的号角,在研究制定中长期规划,筹措管理资金,工程管理及质量监督,竣工验收资料汇编上报等方面都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大量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以工代赈的宏伟目标得到了完全的实现:其一,通过组织赈济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使赈济对象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赈济的目的;其次,政策实施地区形成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发挥作用;再次,很大程度上缓解政策实施地区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并且杜绝了“等、靠、要”消积思想的产生和滋长,有效地激发了群众的智慧和潜能。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2、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变化;3、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4、村民收入显著增加;5、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发扬了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工代赈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真是难能可贵,有口皆碑。

  三、秉笔直书脍炙人口 衔华佩实情文并茂

  《黄河岸畔惠民曲》这部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反映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它的鲜明的艺术特色亦能令人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如饮醇醪击节赞赏。

  从本书的结构来看,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线索清晰,详略得当等特点十分明显。

  全书的架构由历程篇、发展篇、探讨篇、附录等篇章组成。历程篇中使读者对以工代赈有了明晰和深刻的认识,发展篇和探讨篇是本书的精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以工代赈建设的主要内容——乡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基本农田、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如何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又要谨防流于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材料堆砌,为此,窦惠毅和石自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辛勤的探索。

  农田水利以大河庙水库为例,介绍大河庙水库深厚的潜力——它的库容量为514.8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高达2.1万亩,在全县首屈一指。自1977年水库工程峻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圣人涧、三门等乡镇的旱象,但由于配套设施不到位,再加上资金缺乏,不能很好地维修养护,本应十分强大的功能渐被埋没,致使三门塬饱受旱灾的威胁和凌虐。这种现状给人一种“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感觉,也就是俗话说的“买回骏马,缺少鞍鞯”。人们愁云笼罩的脸上写满了“守着宝库缺吃少穿”的痛楚和无奈……

  于是,总投资290万元的三门镇淹底等六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战役打响了。其中,以工代赈资金竟争取到250万元,占总投资的86%强,充分显示了工代赈令人咋舌的神奇作用。经过5个月的奋战,动土56337方,修筑了8000米主干渠道,大河庙水库清凌凌的水涌进了田里,六个行政村一万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看天吃饭的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每年只能收一茬庄稼改成了全部回茬,产量何止提高一倍!他们还因地制宜发展了3000亩烟草种植和露地西红柿、韭菜等。

  县、乡、村道路的修筑,以县西的新张路和县东的狮黄路为例,北接风南公路,南接沿河公路,使两条东西公路大动脉的功能大大增强,不仅使丰富多样的矿产品和农副产品能不失时机地外运,从利民惠民的角度讲,便利的交通还方便了学生的上学和群众的就医等等,人们的幸福指数大大增加。

  马滹沱村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亦堪称这方面的典范,投入以工代赈资金不过72万元,竟新造出了400亩土地。一般认为,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这里却创造出了“再生”的人间神话。这就叫“一本万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非凡意义。从更大的视角来讲,也为保住我国18亿亩土地红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另外,三门镇三门村林业示范方面,落实“一村一品”种植优种花椒,村民年人均收入竟增加了786元,和原来的1090元相比校,增幅竟高达72%强;还有柳沟流域和西牛沟流域的治理,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村镇绿化、生态园林建设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改善小气侯和生活环境的作用;粮宿村和上庄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昔日的蓬门筚户换成了麟次栉比的新房舍,等等。这些工程都堪称气冲霄汉的壮举,在书中都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

  探讨篇中,窦惠毅和石自锐以他们的独具慧眼和远见卓识对以工代赈的成果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真正做到了发扬成绩,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以利再战。它是发展篇的补充和深入,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附录中,重点介绍了国家、省和本县对以工代赈的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结合历程篇,可以看出我县以工代赈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壮志凌云而高歌猛进,彪炳千古更积厚流光。 全书首尾呼应,构成了闳中肆外、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

  四、 自出机杼斐然成章 苦心孤诣探骊得珠

  我国每年出版新书近22万种,但反映以工代赈的文学作品却寥若晨星。窦惠毅和石自锐在这一独具特色的领域,以精湛洗练的文字,为我县如日中天的以工代赈事业,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阅读此书,能加深了解我们家乡面貌日新月异的巨大改变,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工代赈功莫大焉。感谢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的政策倾斜。人民公仆的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以工代赈的日升月恒如火如荼,广大民众的满腔热情群策群力,以及捷报频传欢欣鼓舞的情景和场面,本书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畅酣淋漓,形象昭然,引人入胜。他们能创作出这样不落窠臼、令人荡气回肠的佳作,绝非偶然。

  首先,他们平素认真学习理论和业务知识,见解高明,有追求卓越的思想境界;目光远大,能通幽洞微明见万里。故而能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重大题材,表现重大题材;其次,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窦惠毅是改革和发展局局长,又是以工代赈领导组的主要领导之一,还是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石自锐多年来一直工作生活在以工代赈第一线。无论是骄阳似火流金铄石的炎夏,也无论是雪虐风饕贬人肌肤的严冬,他们都不辞劳苦,幕天席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生活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故而,他们的创作,无论描景状物,还是写人记事,都让人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可谓情文并茂,妙趣横生, 道人所不道,到人所不到 ,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作家队伍中,窦惠毅和石自锐是辛勤笔耕收获颇丰的佼佼者,他们的许多文章都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这次创作《黄河岸畔惠民曲》的成功,标志着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我县的以工代赈事业一样,更加灿烂辉煌,前途无量!

  愿和窦惠毅、石自锐两位以工代赈的先锋、辛勤笔耕的模范共勉。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