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平是近年来辛勤跋涉在诗坛的一名实力作者。他的诗立意高远,简拔短萃,清新隽永,意味深长。读他的诗,常令人眼前亮起一幅天阔地远的苍茫画图,也似闻见一阵穿墙透壁的撩人号角。在雄健有力的笔触导引下,一个个闪耀史册的人物依次在视角里走过,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场景在身边重演。珠玉般的美妙文字,把含蕴民族精华的至理真言在天地间传播,把几千年来人类进化臻成的真善美情结向精神中渗透。深刻的思想涵义,让人深思,使人感怀,令人骋怀,俾人提气。
回眸 在浩阔的历史天空里洗珠淘玉
诗是有感而发的心念。这个“感”,就是作者对生活和文化的撷取、思考和积累过程。“感”越大,诗的立意就越高,境界就越广,成诗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亦然。因而培养、凝练、积累这个“感”,是诗人的一项基本功。孙运平同志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无疑他“感”的起点是很高的。然而,他喜欢把触感的基点投向遥远的历史时空。因为,那里有浩如烟海的深奥典籍,有闪耀史册的历史人物和催人泪下、激人奋起、发人深思的动人故事。那里的每一个宝典和人物,都足以把人的思绪引向高峰,把人的思想引向高尚,把人的情感牵向奔涌。徜徉在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上,孙运平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赏心悦目和畅快淋漓。因而他诗性般的情感也就如雷崩起,似泉奔涌。通过绝妙的艺术加工,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韵律、高度集中表达思想情感的诗行在历史的基点上迸发出来:“沿着历史的足迹/在广袤而酷寒的大漠以北/作为和平的使者/你被迫在北海持节牧羊。 面对冰封的茫茫雪原/总是想起家乡的玉兰树/节髦飘落湖面/消融着你心中的坚冰。 凝目南方有千山万水/总也回不来的是渴望的眼睛/屈辱的泪水沉入湖底/终于变成坚贞的气节。(《史海泛舟·苏武》)”“舜帝出巡/幸临河东盐池/登卧龙岗/远望盐湖银光闪烁/顿时豪气冲天/遂席地而坐/手抚五弦琴/有感而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运城吟·南风歌》)”诗句带着一种思绪的闪回,把人们带回到苍茫的历史时空中,让人们在他渲染是场景里,观赏他堆起的伟大人物,听他披露一种深沉的情感。由于他聚焦的人物是整个民族弥久崇拜的一代英雄,因而他的诗透着一种豪气,闪着一层光芒,更透着一种伟大精神的张扬。
沉思 在深挖广掘中提领立意高度
大凡脍炙人口的诗作,通常都是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的妙品。可以这样说,思想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赋予诗作意境和文化含量的总和。好的立意可以把作品带向崇高,低的思想能使满纸精言趋向平凡。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用崇高的思想去影响人教化人,是诗人终生追求的目标。孙运平同志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并着力在思想的峰丘上攀援爬行。他审视自己过去的诗,感到它较多地带有一种稚嫩,一种对事物认识不深的表面描述,流于一种情感的宣泄。虽然这样的诗句也不乏精美的文字,但他越来越觉得这样的文字缺少思想高度,缺乏深刻内涵。因而他开始实施艰难的思想攀越工程。理论上的成长是枯燥和冗长的,但他毫不退缩。他挤出一切空余时间,大量地研读理论,广泛地涉猎学科,深度地品嚼精品,合理地借鉴外来文化。大量的思想精华和角度迥异的思维方式,给他的思想拓开了空间,为他认识事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石,他的思想显然站在一个新的峰巅上,眼前的云雾赫然洞开,明察的眼睛好似在俯视一切,洞察一切。重新回到诗歌创作上,笔下的诗赫然灵动起来,深刻起来,常带着一种刻骨入髓的味道:“萧瑟秋风已起/杀机四伏/昔日喧嚣的大殿/今日彻骨般寒冷/窗外残阳涌入/更显众人目光冷漠/你怨愤的瞳孔/直面一母同胞/迎面刺来的目光/如刀切入动脉的痛感/布满全身/不能浮为尘/就注定要沉为泥?/看夕阳/片片破碎。 片刻的沉默/犹如一个世纪般漫长/在冷酷的目光下/你无奈地迈开沉稳的脚步/一步一滴血,似火/一步一滴泪,如泣/长长的人生之路啊/此刻/浓缩为瞬间/走完七步/走出了死亡之门/从此,你的名字/流芳百世/祸兮?福兮?(《史海泛舟·七步》)”“清贫的内涵/十分丰富/清贫的外延/无限宽广。 ‘矜持不苟,舍己为公’/金属般的声音/穿越时空/成为千古绝句/留给我们是精神财富/是价值连城/重读清贫/在历史与现实中 寻觅/清贫 是一种气节/清贫 是一种操守/更是人生不尽的财富。 物质贫穷的年代/已经远去/在灯红酒绿中呼唤清贫/就会多一份清醒/固守清贫/就不会迷失方向/把清贫深深地植入/思想深处/我们的体内/就会长出许多/钙质。(《重读清贫》)”诗句不多,即把一种“权力使人疯狂”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道理深含其中。使人在品读精美文字的同时,深嚼它所包含的至深道理,对人们警世悟世有所裨益。
精萃 高密度地加大文化内涵
精粹,是作诗的外在要求。它好比美学上的黄金分割率一样,物质的外在形式越符合美学规律,就越能博得人的欣赏。诗同样如此。它的外在形式越好,就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引导人们在抑扬顿挫的诗行和音节中,去细细品读,去深深品嚼,并通过外在美欣赏诗内包含的丰富内涵。对此,孙运平同志颇下了一番功夫。他通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摘取了相当多的警言妙句。并潜心研究,竭力从中找出美的规律,美的分割,美的韵律,摸索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形式,打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要素。他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创新的标本,历代名家的成功给他的探索以极大帮助。性格爱好和丰富的学识赋予他以一种孜孜不倦的求是精神,通过对经典诗作的研磨、切合,他的诗具有了精粹优美的特色。如他在《机关》一诗中写道:“日上三竿/人们鱼贯而入/机关/机关重重。 偌大的大楼/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如江湖/微笑中藏有阴谋/伶牙俐齿/时常伤人于无形/闲来无事时/冲一杯热茶/也会波涛汹涌/点只香烟/即刻硝烟弥漫。 云生风/风吹云/风起云动/行走在机关/须处处设防。”简短的词句把诗意极度膨化,立意高扬挺拔,刚性倏然加大,音律短促有力。彰显出一种诗歌的音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来。
引思 用滑跃法提高思维惯性
诗歌创作中有一种现象,就是作者在大量的文字铺垫和情感酝酿后,把一种深长的韵味留在诗后,让人们沿着作者设定的既定思路去品榨,去玩味,去思考。这种手段是很高明的,它是作者事前就设好了一种程序,然后按照程序先是引而不发,把大量文字用于记述事件过程或铺垫情感,在人们的情感被引导到一定阶段,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后,便戛然而止,让人们的思维在诗歌形成的轨道中凭惯性滑行。请看他写的《静夜》:“子夜更声响起/皓月当空/独处异乡客栈/你辗转难眠/想一生浪迹江湖/月已圆,志未酬/面对一盏孤灯/一声轻叹。 推窗望月/月光如水/秋风飘落叶/孤影摇曳/悠悠思乡情/故人今安在?/斟一杯老酒/醇香四溢/细细品味/醉了半个唐朝。”优美的情感意境,将人们带进中世纪世界最繁荣最鼎盛的国度,让人们在品味唐朝泛滥的酒文化中,体验一个才华横溢大诗人的思乡之情。然而思维滑跃的结果,不以一种固定的结果出现,它随人们认识高低而呈五彩缤纷的局面。这样看似无形却是发散状的诗歌结尾,是几千年来诗歌高手所恣意追求的效果。不想却被孙运平同志轻松运用。可见他的诗歌写到了多高的水平。
孙运平同志之所以能够写好诗,写活诗,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对工作的极端热心和执着。他1975年参加工作,原在市国税局工作,开始从事的是单调而琐碎的事务,但他毫不泄气,硬是凭着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精神,把平凡的工作搞得十分出色。2004年到基层任局长后,他牢记党的宗旨,以科学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兴税为依托,狠抓组织收入,严格税收管理,夯实征管基础,提升队伍素质,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征管之路。他工作就像写诗一样,开拓而不失稳重,大胆而不失细致,寓创新与发展为一体,凝税心与民心为一炉。从而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公认。他的诗所包含的深沉与工作中善于动脑、久思成招是一致的,他诗中表现的崇高立意是与他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是相行的。没有长期的思想、工作和艺术积累,他的诗不可能达到如此的境界。没有年复一年的文学追求和艰苦跋涉,他在文学上不可能收取如此丰硕的成果。我们期望孙运平同志再接再厉,在工作中大胆创新,在艺术上不懈追求,以工作艺术的双丰收,对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