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点线堆起来的高峰

来源:百合花    作者:李 敬 泽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6    

  地处晋豫之间的黄河丹峡,近年来以它神奇般的打磨功夫闻名于世,越来越烈地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游客。而汹涌而来打量这里秀山丽水的人们,无不把明亮的眼球聚焦于镌在红岩上的“黄河丹峡”四个大字上。这清圆秀润、劲健朴茂,庄重大气,清劲中含着淡雅、风流中不失雄气的至珍墨宝,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奇异显现,民族传统的点线艺术在这里成功演示。流光溢彩的书法,使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这就是闻名全国的书法大家,至今担任着中国书法协会理事的夏县人氏贾起家。

  一、在秉承中立身

  贾起家1953年生于夏县。这里古为禹都,晋为魏采邑,汉属河东郡,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带。文化底蕴深厚,英雄人物层出。切不说这里曾出现过像段干木这样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之师,就说袖领千年书法风骚的卫氏四代书法大家和彪炳史册的史学鸿儒司马光,就令人对这里刮目相看。在这每一泓空气里都融散着文化元素的环境中,贾起家对书法艺术有一种天然的眷爱。他四年级就开始写毛笔字,用七年功夫把筋刚骨硬的柳公权《玄秘塔》苦写得惟妙惟肖。17岁时,他拜曾做过军队文书,擅书通绘,博学多才,对篆刻亦颇有研究的尉世芳为师,专心临习王羲之的字帖,以补柳体秀美不足的弊端。尉先生那种诲人不倦批改作业、如沐春风亲如父子的艺德,深深地印记在他的脑子中。1977年,在书法上崭露头角的贾起家被调至县文化馆工作。不久,他的书法被当时任运城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徐文达先生发现,他又拜在徐先生门下,专攻“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此后,在徐先生的引见下,他认识了在书法界享有盛名的林鹏先生,林鹏先生看过贾起家的字后,鼓励他坚持学习“二王”书法30年,绝不可分心旁骛,届时必有成就。

  遵循各位老师的教诲,贾起家每日起早贪黑,刻苦临帖。王羲之在《笔势论》中,明确指出创临在学书中的地位和尺度,即:“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贾起家以此为然,雷打不动地坚持学习40年,苦摩《兰亭序》达数百遍,柳公权的《玄秘塔》则摩临达上千遍。他的字从有字势,到形似,最后到达有骨有肉,神采飞扬。

  在重点临习《兰亭序》、《圣教序》和《十七帖》的同时,贾起家又遍临书笞、尺牍等王羲之法帖,细细体会王羲之的用笔规律,对其点书、结构等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在临摹中采用摹临、描红、对临、背临等,追其原帖之形似,逐步通析了王羲之行书的映带、呼应、顿挫、提按奥妙,把握了丝断气贯,笔意相连,硬毫起笔,侧锋取势的要领,熟悉地运用了气息和神韵,化古神为己神。渐次形成了自己沉着圆润,稳重秀逸,文雅清新的书法风格。

  二、在融汇中完善

  任何书法大家,都是在遍临书帖,博学众长的基础上臻于成功的。贾起家虽然主攻“二王”书法,但他从不忘兼收并蓄,融精聚华。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大家辈出,远有秦汉的辉煌和魏晋的风韵,近有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和明清的繁华,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深深地折射了中华文化的厚重,透视了古老民族的伟大。身处文化源地的贾起家深知融汇各家的重要,在临习“二王”书法奠定一定基础后,便将重点转向“博取”,即汲取历代精华,经过辗转承和,把它化成自己的风格,与自己的书法融为一体。他开始有目的地研习甲骨文、金文、篆书、分书和草书,从古代造字大师仓颉,到集书法大成的钟繇,从奠定清逸风格的卫夫人,到体现“秀媚多姿,第微带俗”风格的颜真卿及具有“雄秀挺拔,骨鲠气刚”气势的柳公权,以至“结体方扁,左低右高,撇捺重而有波磔”的苏轼和用笔如“风樯阵马,沉著痛快”的米芾。从研究各个时代的政治特点入手,寻找魏晋时期清朗俊逸风格的形成,隋唐五代正反合的发展,宋代的革新,元明的复古,清初的转折等社会原因,探讨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思想底蕴。重点在研究颜真卿字体上下了功夫,并反复研习了柳公权的书法和历代的碑学、帖学。兼收并蓄,穷通各家,臻成大美。

  艺术追求需要精益求精。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贾起家十分挑剔,并经常拿去向名家求教,一幅字要写很多遍才能满意。书写中他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书法的“规矩”是严格的,但一味强调“规矩”,势必造成板滞和僵死。因此要拘法而不守法,张放而不失法度。他同时也指出,创新并不是要出奇、求异,而是要继承传统,发掘经典书法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书法界出现的“丑书当道”,贾起家认为,它会使人误入歧途,减少对传统的摩求。真正的“丑”是不易达到的境界,那些随意破坏汉字结构,以“浊”当“拙”的作品,不代表书法的本质。“当高雅艺术变成娱乐,这是一种退步,传统的精粹才是永恒的经典。”

  贾起家先生经常警示自己:浮躁成不了器。它使人满足,使人止步,从而放松对传统精华的摄取。只有在浮躁年代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才能成就事业。几十年来,不管外界对贾起家书法的评价有多高,聚在他身上的光环有多亮,他都不以为然,依然故我地勤学苦练,用传统的精粹不断弥锻着自己的书法艺术。

  三、在文化中滋养

  提高书法造诣离不开人的综合素质,这即贾起家所说的“字外功”。它是人的修养、学识和阅历的综合。翻看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无一不是饱学之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亦是书法界一条颠补不破的定律。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贾起家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著作,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书法艺术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仔细分析“二王”书体的笔线构成,发生顺序和行笔方向,感受作为“规矩”的形势美、章法美和内在美,以及由规律产生的渐变和创新。从历史的源流中探讨社会意识对书法艺术的冲击及渗透,加大对清朗俊逸书风形成、发展历史因素的探求。大量背诵古今名人诗句,熟记各代儒家经典,用文学的雨露不断滋润书法之苗。同时,他还大量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用“它山之石”来攻书法之“玉”。为加深对书写内容的了解,他多次通读了《陶渊明集》、《谢灵运集》、《世说新语》以及诸多历史书籍和文学作品,将作者的境界融入自己的思想,促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长足提高。

  书法家需要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浩瀚之气。没有一种总揽天下,捭阖人生的胸襟和心境,是写不出足以流传后世的作品的。为了滋养自己的高尚气质,贾起家大量品读古今名句,用贤人达士的至理名言陶冶自己的情怀。多少年来,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即“人心要实,艺心要虚”。他从不欺人,不哄人,不骗人,真真诚诚为人,踏踏实实做事。他为人随和谦恭,对名誉淡然漠视。当启蒙老师尉先生年迈重病时,已成名家的贾起家不忘恩师大恩,请假服侍于床前,煎药喂饭。尉先生过世后,他仍去看望遗属,亲如一家。崇高的精神境界,使贾起家的功外功得到极大提高。

  贾起家书法选择的内容,也是他进行思想修炼的渠道之一。2012年,他决定以“北京精神”为主题,用书法艺术来诠释首都人民多年来形成的精神内涵。目标确定后,他大量查阅资料,选定具有创新精神,体现民族豪气,具有爱国、包容思想及陶冶、教化心灵的文献、诗词和警句,在国家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两地举办了个展,展览作品通过公益认购捐赠给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 设立“贾起家书法艺术基金”,以“推广并普及书法艺术,促进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提高大众审美素质,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繁荣”,丰实的精神内容和他高尚的德行操守,大大陶冶了自己的心灵。2013年4月,他又在风景宜人、文化气息浓郁的国子监,由北 京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北京书法家协会举办了“晋韵流风——贾起家书法小品展”。所书内容绝大部分是古人记述、吟咏山西和北京名胜古迹的诗词。如此持久厚重的文化汲取,成为他攀登艺术高峰的辉煌基石。

  品读贾起家先生的作品,我们首先感到的是一股动人的奋斗气息。这是贾起家几十年寒窗苦练,临池不辍,恭身于传统之中,思琢于书法之外,用不息心血凝成的意志之树,信念之墙,精神之柱,这种气息彰显在字里行间,跃动于翰墨之上,萦绕在点画之中,令人禁不住振聋发聩,心旌跌宕。

  品读贾起家先生的作品,我们深感到一股浓浓的儒雅清新气息。这是贾起家先生多年来痴心“二王”风格,融聚各路精华,荟萃古今艺术,淡泊名利,不流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结果。这种儒雅清新风格像一盏创作明灯和书写巨碑,铭照着书界后人,使人永远铭记中华传统,扎根儒道文化,不断生发创新,用中华文化促进中国梦实现。

  贾起家先生的作品里,还包含着一种使人心灵如沐的安宁。这是他不骄不躁,保持一颗平常心,长期坚持书法创作的一种心境反映。早在1977年,徐文达就赞扬他“间架准确,用笔圆润,章法清整,法度严格”,“已是一个成熟的、有成就的、有个人风格的青年书法家。”然而,贾起家却不为如云的赞赏和荣誉所迷醉,依然故我地勤学苦练。这种心平如水的境界不仅激励、感染自己,而且通过书法语言直接传达给了广大观众,使人们在喧闹的世俗世界里心灵得到安慰,精神得到洗浴,思想得到跃升,道德得到裨补。

  贾起家先生的作品里,还深埋着一种宽宏浩阔的包纳意味。这是他多年来聚各家之长,融古今精华,并把它深嚼融会的结果。这种包纳精神不仅外现在他的书法气势上,而且蕴含在他的书法内力上,它是中国传统中正之气的反映,是中国几千年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融合史的真实写照,它以其独特的作用,促进着各民族团结,发展着不同文化,凝聚成共同意志,起着不可替代的“润物无声”作用。

  对贾起家先生的作品,书法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2012年,在贾起家先生的作品研讨会上,享有崇高威望的百岁书法家姚奠中评价他是“以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精神,临《兰亭》,临《玄秘塔》,得其精髓,路子正,功夫深,得心应手,笔笔沉着圆润,而不软媚,从容自如,稳重秀逸,以视陈奇立异猎名市场者,其高下不可以道里计也。” 书法大家刘艺这样评道:“起家获全国奖的作品是行书条幅,与第四届全国书展一等奖作品类似,属于传统功力较强的一族。作品宗法帖学,源于“二王”而出于赵、董,这一传统脉络易于被认可,因为他的行书结字稳重、布局清爽。”著名书法家林鹏先生30年前曾鼓励贾起家先生坚持学习“二王”书法,绝不可旁骛;30年后,林鹏先生看到贾起家先生写的《兰亭序》后,称赞他“精美绝伦,足以传世,足以不朽”,并挥毫写诗:“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三十年前云遮月,三十年后见妖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田树苌评价他:“若论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当首推贾起家……他的作品点画道丽,神韵茂美,看出他在追求艺术上新的升华,追求法、韵、情、神、势的和谐统一。”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孟海东说,“贾起家深深融入了北京,北京城市的精神也哺育了他。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影子。”北京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田伯平盛赞他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是一个爱国的书法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元浦认为,“从贾起家的书法中可以看到中正、中气和中道,感受到有一种传统文化的正气,与‘北京精神’一脉相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1983年起,贾起家先生的书法作品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二、三、五、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首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展,第一、第二届国际书法大展,中、日、韩三国新书法展,中外草书展,全国著名书法家48人书展等国内外大展百余次;荣获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山西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特别奖、全国书苑撷英百名书法家奖等奖项30余次;两件作品收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第一、二卷;1993年以楷书书写了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纪念碑文并勒石立于桥头,10多件作品分别勒石于黄河碑林、爨宝子碑林等处;作品被中南海、全国政协、故宫博物院和多家博物馆、艺术馆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官方和民间收藏;被收入《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奖作者书法集》等国内外多部书法专集。《中国书法》杂志书坛中青年、《书法》杂志书苑撷英等栏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杂志也相继发表专题介绍文章及作品;有2件作品收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先后为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等书写榜书作品;其传略与作品收入《当代书法家艺术大成》、《当代书法家传记》、《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等多种辞书。

  与此同时,他的书法理论也取得赫赫战绩。1992、1995年由他主编出版了《卫门书派研究文集》和《怀素书学研究文集》;1999年与人合作主编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国色天香--中国当代牡丹书画艺术大展》作品集;2000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贾起家书法集》;2003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贾起家书法·离骚卷》。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书学论文《怀素与书法的潜意识表现》、《傲骨铮铮树高标》等多篇。其润格标价达到了每平方尺5000元。

  在欣赏贾起家书法作品之机,我们深情祝贺贾起家先生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愿他再接再厉,不断努力,用手中大笔,书写中华精神,展现时代风彩,用雄厚的艺术实力,堆建书法史上新高峰,领铸书法领域的新辉煌。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