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真情感天地——读郭淑文同志《父亲》有感

来源:百合花    作者:李敬泽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6    

  在我们的老县长郭敬业离世三周年之际,他的爱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郭淑文用一篇立意高远、饱含激情、文秀词美的散文,表达她对父亲浓浓的爱,读后使人感动,使人发思,使人回味。一种人生的大美情愫充溢心头,一种传承久远的民族精魂萦绕全身。

  一、《父亲》蕴含着高拔的思想境界

  思想,是提跃文章高度的锁钥,也是携领人们进入高尚境界的阶梯。作为忆念性散文,崇高的思想、高拔的意境、旷达的思维是决定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游刃在思想领域里的领导干部,郭淑文同志深知其中奥妙,因此,《父亲》始终贯穿着一种高拔的思想境界,在崇高的道德标准映照下,用科学的、传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立体全面地翻晒着父亲的一生。文章先是按时间顺序反映父亲不折不挠的求学精神和在挫折面前立志作大事的英雄气概,接着赞扬父亲在战乱中追求真理、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道路的果敢决策,其后分层次地赞赏父亲在工作上雷厉风行,忘我工作,善于总结经验,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突出事迹。作者用更大篇幅,赞赏父亲坚持廉洁奉公、对党忠诚、用爱心处理老百姓每一个疾苦的感人事例:亲自退回了大队干部送来的食油,拒贿工程队送来的礼金,补交过路费,站出来后仍一如既往地工作,离休后年年看望老干部,吃饭总是抢着付钱等等。这些事虽不是什么惊天大事,但在作者形象的叙述下,每一件平凡小事都映射着灼人的光辉,传达着一种精神温暖,折射着一个老革命的崇高境界和思想情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父亲》是一座思想山峰,是一个精神坐标,也是传统品德和民族精粹的总汇。

  二、《父亲》浸透了浓郁的情感元素

  在散文创作中,情感是促进写作的重要元素,也是增加作品感染力的有力支柱。大凡对所述人物怀有深深情感的人,其表现出来的东西要深刻形象得多。郭淑文同志作为一个受过父亲严教厚爱的人,对父亲的情感当然深之又深。因而,她的文章的每一个章回,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情节,每一个措辞,都充满了浓郁的、深沉的、感人肺腑的爱。作品一开头,她就用饱蘸情感的浓墨,深沉而又冷静地写到:“父亲离开已有两年多了。虽然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对父亲的那份思念,那份情感,那份眷恋,却与日俱增。父亲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对他的思念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地显现在我的记忆中,奔越在我的血液里。”在毫无遮拦地宣泄了自己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后,接着她用情感内蕴的笔调,客观地叙述了父亲为党工作的一生。叙述中用大段文字交代了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交往。在大段的情绪积累后,作者最后开张性地抒发了失去父亲的心理感受:泪水顿时汹涌喷出,精神为之痛断欲裂,在山呼海啸般的大悲大恸中,一个来自天籁的词汇从我心中悠然升起,它越来越强烈地冲涌在我的心中:“父爱如山,父爱如山,父爱如山……我的嘴不由得蠕动着,我的神经不由得冲动着。我直感,我对父亲的认识在此时攀上了一个层次,父逝的责任在此刻显得格外沉重。从此后,我问无至言,交无腑语,垂无精议,惘无指津。沧海浩浩谁把舵?从此后,我出无至嘱,入无藉慰,安无惦念,累无令歇。茫茫天地任冷暖。从此后,我德无量处,品无比高,行无楷模,廉无鉴照。长路漫漫影孤独。从此后,我孝无奉还,悌无临蒲,敬无身范,慰无热躯。一腔儒统惜承继。”任性般的文字,使我们如同站在灵堂之中,看着泪水奔涌的作者哽咽诉说。文章最后,作者重归主调似地再次叙述了对父亲的思念,就像情感的大波再次拍岸:“父亲,您走了,您离开我们快三年了,但您对我们的爱无处不在。纵然是丹青高手,也难以勾勒出您坚挺的脊梁;即便是文学泰斗,也难以刻画尽您不屈的精神;即使是如烟大海 ,也难以包罗尽父亲对儿女的关爱。女儿对您的思念常常萦绕心头。触景生情,每当走在街上,看见和您相似的老人,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注视着,目送着,直到老人走远了,才发现是幻觉,不知不觉泪流满面。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仰望着星空,想象着天堂上的父亲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想象着父亲在天堂上看着我,轻轻地对我说:女儿,父亲现在很好,你不用惦记,好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母亲。此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任由泪水肆无忌惮地在我脸上流过,好像此时的父亲就在我的身边,我像又投入父亲的怀抱,好好地发泄失离情绪,痛痛快快倾诉别离之情,让堆积在心里的那份思念得以释放。可现实终归现实,父亲,我只有期待在梦里和您相见,父亲,女儿真的是好想您啊!”作者虽然用大段文字大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但诉说中不失对父亲的理性解读:“父亲像一个擎天巨人,为我撑起一片生活的蓝天;父亲像一座大山,挑起了所有的家庭重担,让我生活得轻松安然;父亲像一把万能钥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通门利器;父亲像一望无际的大海,吸纳过滤所有的困苦,留给我的永远是蔚蓝的甜蜜;父亲是一轮绚丽的太阳,永远照亮我的心田,让我此生阳光灿烂。”正是这饱蘸情感的文字,使《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在广大读者心中引起强烈共鸣。

  三、《父亲》散发着强烈的艺术馨香

  大凡成功的作品,人们读后都会产生一种耐人寻味、越嚼越香、久久环绕的艺术韵味。这是文学作品中潜藏着的无声旋律、优美音节和华丽文辞所产生的惯性使然。郭淑文同志的《父亲》就给人们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品读该文,我们可以品咂到几种不同的艺术美。一是音律美。此文活像一部博大浩阔的交响曲,完整地显现着起始部、发展部和高潮部。在起始部分,作者一开始就用高昂的旋律,旗帜鲜明地奏响了怀念主调,使人们在悠长深沉的旋律下,读到一种哀怨的音律美。在发展部,人们品尝的是一种带有快简特色的进行曲,这种曲能够迅速交代作者预设的主观胸臆,使人们在活跃起伏的音节中,用视听积累的事实勾起对父亲的浓浓怀念。在高潮部,《父亲》再一次重擂起了怀念主调,但这次主调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比开始壮阔得多,精彩得多,张扬得多。在这里,作者高举起亲情这个威力无比的武器,通过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主调,把一腔父女情、血缘亲演绎得精彩万分,张力无限。二是节奏美。《父亲》在节奏上可分为三个大段。开始是慢板,这是起始部的特色,也是抒发怀念心情的必然。接着是快板,作者用较快的节奏抒发了对过去事情的叙述。最后是次慢板。但这种慢板比起始部要快。在适度的演进节奏中,将人们的心理推向情感的高峰。三是语言美。《父亲》一文中,我们既可以品尝到一种文辞海陈的遣词美,又可以品嚼到一种华美雍贵的修饰美,既能够欣赏到排比相连的用词美,也能够玩味到比喻拟人的形象美。这些精美秀隽的时代语言与耐人寻味的旋律美、音节美汇合在一起,就毫无缺憾地臻成了一部优秀的散文作品。

  时下,许多人一当了领导干部,大都投笔归筒,与文无缘了。但郭淑文同志还是坚持学习,持续深造,而且谋的是大块头文章,写的是优秀作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她的文章如她所抓的工作一样,漂亮精彩的程度完全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这既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我们祈愿郭淑文同志能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埋头于文化艺术事业,精心打造精品佳品,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上一篇:祝酒歌

下一篇:用点线堆起来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