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条山是丰碑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吴梦琳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5    

  ——缅怀平陆县文化馆王安溟老馆长

  2012年岁末,平陆县文化馆原馆长王安溟去世的噩耗,让我眼前一黑,双腿发软。是时,我正因心脏病住院,未能亲去奔丧吊唁。但难以承受的悲痛久久难平。德高望重的王安溟馆长的逝世,对平陆是一个巨大损失;对他的亲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他的同事和朋友来说,少了一个能够时常交心通气的良师益友。对我来说,少了一个像父兄一样了解我,关心我的人。回忆与他朝夕相处的日子,我思绪绵绵,感慨万端。

  我是1963年由太原调到平陆的,做为一名不久前从北京的美术院校毕业,一个城市长大的学生来说,初到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县,一切都格格不入。为了能让我尽快融入工作,适应环境,王馆长像长辈对待子女一样,耐心的教导我,在生活上处处关心我,在工作上严格要求我,充分发挥我的潜能。他亲自带领我上山下乡,那时下乡几十里都靠步行,他走路很快,往往他都爬上了山顶,而没走过长路的我,还在沟底下为走路上山犯愁。但不能走山路,怎么去工作?就这样我慢慢锻炼的也能爬山走路独立去工作了,我也渐渐和农民也有了感情,并爱上了农村,成了受农民欢迎的文化馆干部。

  记得初到文化馆时,王馆长就安排我画一套忆苦思甜展览片,在采访贫农周全德时,听他诉说在旧社会要饭时,是偷穿坟墓里死人的衣服长大的。这闻所未闻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我画的这套展览片,首先是教育了我。据此我当时还创作了一幅忆苦思甜流动展览的版画,发表在文化部的刊物上。那时的工作,就是配合政治中心,为农民服务。当时文化馆除不断地搞展览外,还重点抓幻灯宣传,为了能深入到山庄窝铺普及幻灯,为了节省开支,王馆长特别将木匠请到文化馆,他亲自设计制作出“土幻灯机”,然后发到各个大队,它起到了今天电视机的作用。有了幻灯机,画幻灯片、制片就成了我的主要任务。如宣传农业学大寨,宣传科学种田,宣传好人好事、模范人物,联产承包制等。我画的《治水英雄裴虎师》幻灯连环画还登载在省《群众画报》上,在全省推广。还有些真人真事,我们拍成照片,制成幻灯胶片拿去放映,这犹如今天电视新闻报道。那时幻灯下乡,放映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书、眉户、蒲剧等说唱形式解说放映,非常受欢迎,被群众称之为“小电影”。普及幻灯工作,受到地区文化局的重视并多次在平陆召开幻灯宣传普及现场会。

  为了提高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当时王馆长也特别重视在公社文化站,大队文化室建立农村图书室的工作,并树立榜样以点带面,把农村图书室办得红红火火。如窑头大队模范图书室管理员王翻身的先进事绩,当时以《红色宣传员》为题,在山西日报以头版头条做了报导,王翻身一时成为全省文化站线学习的标兵。

  群众文化工作就是这样,头绪繁多,还要面面俱到。那时仿照乌兰牧骑宣传队,在王馆长的主持和县委书记柳荫庭的支持下,于1965年文化馆也组织建立了农村文化工作队,在全县挑选了七名能歌善舞的农村青年,自编自演小节目,深入到山庄窝铺为农民宣传演出,同时还要履行文化工作队的职责,为农村文艺骨干进行辅导,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我还常常在乐队拉二胡,亲身感受下乡演出时农民的喜悦与欢迎,这些至今记忆犹新。为了抢救失传多年濒临灭绝的“平陆高调”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组织身怀绝技老艺人和能说会唱的盲人成立了曲艺队,挖掘整理古曲高调,编成剧本并搬上了舞台。这也是王馆长在平陆文化工作中所做的重大贡献之一。

  为了改变平陆山区农村缺少美术人才的落后现状,王馆长交给了我一个艰巨的任务,1975年起在各公社抽调各大队的农民子弟、轮流举办农民美术培训班(当时称农民美术大学),前后培训学员近二百人。那些偏僻山村农民青少年能学到美术专业知识,可真是欣喜若狂,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如饥如渴地学习美术知识。当时学校办在窑洞里,在头枕砖头,下铺麦杆极其艰苦的住宿条件下,他们没日没夜地加班学习,那种刻苦学习精神使人感动。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进步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把他们的成绩进行展出,特别是他们创作出一批极有生活的农民画,有些作品还被选出国展览。这一创举和成效引起了当时中央及省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文化部美术处高处长,中国美术馆景馆长,省美协主席苏光,以及四川省美协主席牛文、李奂民等许多画家们纷纷前来参观视察。办农民美术班的事绩还刊登在《美术》刊物上,当时可以说是继闻名全国的陕西户县农民画后的又一典型创举。

  文化馆工作之所以能搞得如此出色,和王馆长坚持把文化馆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以为广大山区农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唯才是用、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分不开的。我的家庭出身不好,且有海外关系,并在“反右倾”运动时受过批判,但他为了工作毅然决定接纳我来平陆,并善意隐瞒了我的这些社会关系。张希林是右派,然而只要有才,对工作有利,他都不计较。他慧眼识珠,唯才是举,善于发现人才和发挥他们的专长,如他发现那时在农村当干部,有组织能力又会写诗的马贤慧,就曾和我商量调她来文化馆,还从农村中吸收了多才多艺的陈留柱,张保太等人。后来,如在省刊上发表过作品的刘月凤,有音乐特长能作曲的李智慧,李全来,擅长舞蹈的赵俊爱,对考古有研究的卫斯等,都被调来文化馆工作。还有插队知青中有美术特长的牛鸿寅,有文学特长的曾亚丽,甚至农民美术班的优秀学员员百文、谭政委等,也调来作为后备人才培养。他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学有专长的精兵强将,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把平陆的文化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王馆长总能以身作则,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处处带头。在他的带领下,全馆人个个工作争先,再苦再累也没人叫苦,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王馆长他把全部的身心都扑在工作上,个人的事他从不计较。他艰苦朴素,安贫乐道,没有私念。几十年来他一直住在文化馆那一间狭小的老办公室里,使的用的仍是几十年前的旧家俱。县委书记对他说,文化馆房子办公太小,搬到政协大办公室吧,他的儿子也给他准备了大单元房,但他都不去。他留恋文化馆这块故土,他不愿离开群众文化工作,他更不追求享受。只要有个能工作的地方,他别无所求。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人品,他的廉洁奉公,吃苦精神,多年来影响着跟随他的许多人,也影响到我的一生。

  王馆长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敬业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我退休后他委托我负责石膏枕的包装设计,为了研讨开发石膏枕这个旅游礼品,他连连给我写了近百封信。他说,我们之间的信,赶上鲁迅的《两地书》了。从来信之多就可以看到他为推崇研究平陆特色产品,绞尽脑汁,心急如焚,急于开发的迫切心情。由于思念,今天我又把这些保留下来的如书法作品般且弥足珍贵的信打开,这时仿佛我们又在互相对话,我又能聆听到他的教诲和嘱托。看着这些感人的信,感觉似乎他人还在世,我们之间也似乎有永远说不完的话。幸亏去年夏天我回平陆时见了他,彼时,他已是耄耋老人,但思虑清晰。几十年里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他唱歌,而这次他见我时异常兴奋,难得地为我们唱起了《我们在太行山上》这首抗日歌曲,我如今还保留着当时的这段录相,但谁知这次却成了我俩最后一次会面。

  王馆长是绛县人,可他却以平陆人自居。他爱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渊源、丰厚文化积淀、将相名士辈出,有着三千年光荣历史的虞国古城;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爱这里朴实厚道的山区人民。他在当文化馆长期间,尽管有过多次提升上调到省、区的机会,但他却死心踏地的扎根在平陆。将一生奉献给了平陆。

  王馆长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有很强工作能力的文化领导干部,他擅长文学,能写会画,精通摄影,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深爱群众文化工作,眼界宽,办法多,并能标新立异。他不辞劳苦、呕心沥血,为平陆的文化事业屡立奇功。特别是为纪念华夏古圣先贤傅说(yue)--这个比孔子还早八百年的圣人,他早在1982年就提出募捐重建傅相祠的倡议。直到晚年他仍为重建傅相祠精心策划、奔走相告。终于于1995年春在傅说故里圣人涧村傅岩岗上建起了一座占地30余亩,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傅相祠。傅相祠的建成,得到中央及地方有关领导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和傅氏家族的的赞誉。中央原领导薄一波,原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省长裴丽生,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原冶金部部长李东冶,台湾的陈立夫,著名书法大师启功、董寿平等人,及海内外傅氏家族名人书法家都纷纷题写碑匾。傅相祠的重建,吸引了海内外傅氏家族后裔不断来寻根问祖,并年年举办盛会、盛典来祭祖朝拜。这不仅使中华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使平陆名扬四海,也推动了平陆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重建傅相祠,王馆长功不可没。

  晚年王安溟馆长虽年老多病,但他老骥伏枥,锲而不舍,为开发平陆不遗余力。退休后他把大部精力放在发掘、整理平陆文史资料,为这些古代名人圣贤著书立传的工作上。1981年他被选为平陆县政协副主席后,担任政协主办的《文史资料》的主编,将古今名人、名士、诗人,如屈原、李世民、白居易等近百人赞美平陆及傅说的诗词、以及一些文史资料编纂成书。经过他六年来的艰辛劳作,终于整理出版了一部30多万字的《咏虞诗文集》。之后,为了撰写平陆古代历史名人传记,他查阅文史资料,四处走访,搜集整理,寻找那些失散了的历史碎片,精心编纂,花费了十几年的功夫,编著出版了《圣人傅说》、《仝卜年》、《亘古一圣傅说》等著作,填补了平陆历史名人无传记的空白,这些都成了他给平陆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此外他还为开发平陆特产石膏枕等旅游产品,组织老干部们投资建厂,并亲自抓设计、制作,一干好几年,至今未停止,这也成了他的未了心愿。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工作的一生、永不停步的一生。到生命最后他仍在写书,直到握笔而逝。我知道他虽年已九十,但作为他,九十远远不够,为了平陆他还有许多未竟事业要做。

  在缅怀他老人家的同时,我们回顾他的一生,特别是他对平陆文化工作的贡献,向后代展现出一个为中华民族复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兢兢业业奋斗一生的老文学艺术家、一个基层老文化工作者的光辉形象。我们会永远怀念他,平陆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们的心里,他永远活着!

  2013年1月写于太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上一篇:走近乔栋民

下一篇:怀 念 “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