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聚民心 村庄气象新——河南省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发展剪影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张增峰 耿珍珍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3-25    
党建聚民心 村庄气象新
 

  工人们正在车间里生产贡麻花。 资料图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一早,一场迟来的春雪给豫东大地带来丝丝寒意,河南省民权县王桥镇麻花庄村鳞次栉比的房屋在雪花映衬下更添韵味,宛如一幅田园水墨画。麻花庄村室里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村“两委”成员、省司法厅驻村帮扶队和部分脱贫户代表早早集中在这里,准备观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当看到表彰大会现场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时,村室内响亮的掌声久久不息。“我们麻花庄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变成全县先进村党组织,还能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我和全体村干部、全村群众一样,特别激动,备受鼓舞!”表彰大会结束后,麻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涛激动地说。

  麻花庄村原名五里河村,因盛产贡麻花而更名。村庄地处黄河故道,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曾是深度贫困村,全村386户1812人中有贫困户73户253人。村“两委”班子一度软弱涣散,导致村庄经济发展落后,群众上访成风。

  近年来,麻花庄村夯实基层组织建设、探索扶贫路径、发展乡村旅游,扎实推进“党建+队伍建设”“党建+产业发展”“党建+全域整治”等党建项目,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村庄一跃而成依靠特色产业致富的典型村。

  “党建+队伍建设” 强化升级村级组织

  找准“病灶”对症施药,才能推动村庄发展。2017年11月,河南省司法厅社会文化立法处干部杨永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同镇党委指导村党支部调整了村支书岗位人选,加强后备干部培养。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就要吸纳素质好、觉悟高的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充实村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并推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强化村党组织建设。”杨永峰介绍。

  在东南沿海跑了近20年运输的张永涛年轻有能力,镇村干部多次找他谈话,动员他回村竞选村支书。了解到村里当时整体情况后,张永涛一直心存顾虑。2018年,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在即,杨永峰和老支书张玉林再次找到张永涛,耐心讲脱贫政策,讲麻花产业未来的发展计划。这一次,张永涛动心了,觉得村里迎来了脱贫致富的好机遇,决心回村发展,最终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推行党员目标管理、星级评定、党群议事会等做法,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有效解决了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不作为、不带头”问题。同时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等,评选“党员示范户”,激发党员潜能和活力。

  如今,麻花庄村“两委”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增补了2名年轻党员,“80后”“90后”各1人,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38岁左右,还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

  坚强的党组织像一块强大的“吸铁石”,把村民紧紧吸引过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的思想认识。

  贫困户李振中的老伴儿有精神病,儿子与儿媳离婚后不见踪影,留下一级残疾的孙子与老两口相依为命。早些年李振中是老上访户,杨永峰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经常到他家拉家常、讲政策,并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李振中家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李振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老初中生,识文字、身体好,杨永峰让他担任村老年活动中心主任,组织村里老人唱歌听戏。2019年“七一”前夕,村“两委”组织全村党员去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参观,李振中心里也萌生了入党的想法。

  “今年我84岁了,还不是共产党员,这是我一生中的欠缺和遗憾,我要在有生之年加入党组织,开启我的政治生命!”李振中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

  “党建+产业发展” 让麻花产业风生水起

  麻花庄村因生产贡麻花而得名。《睢州志》《民权县志》记载,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黄河渡口时,村民张家先人将所产麻花奉于乾隆皇帝品尝,后作为贡品进献受赏,钦封“麻花庄”。

  麻花庄村有6家麻花厂、6家小作坊,还有诸多散户。数十年来,由于无序竞争,相互拆台,积怨不断,坐拥独特麻花产业资源的麻花庄村却沦为贫困村。杨永峰刚到村里时,发现村委会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还倒欠了3000多元水电费。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还是要靠产业。

  为此,麻花庄村党支部以党建作为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驻村干部、支部书记带头干,党员干部齐上阵”的“三步走”方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步,统一思想,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杨永峰和张永涛动员张国栋、张瑞伟等党员厂长发挥带头作用,率先行动,统一价格销售,以此带动其他麻花厂、作坊实行统一价格,终止“价格内战”。

  第二步,统分结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村集体企业“民权县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村里6家麻花厂分别为该公司1-6分厂,小作坊也全部搬进厂内,统一纳入村集体管理。村里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包装、统一对外销售,集中推出最具影响力的商标品牌“张培仁”。由此,麻花庄的贡麻花走出了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的困局。

  第三步,借助电商平台,积极扩大销路。成立电商销售专业团队,挑选4名有文化、有热情的年轻人,专门从事电商销售。

  2019年3月,为了打响麻花品牌,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五里河村被正式改名为麻花庄村。通过发展贡麻花特色产业,麻花庄村集体经济发展启动了“引擎”,同时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目前,麻花庄村直接从事麻花生产的工人超过300人,其中26人是贫困人口。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村里设置了21个公益性岗位,让更多贫困群众有了收入,并对一些大病户、特困户进行救济,让困难群众不再困难。2019年11月,麻花庄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党建+全域整治” 让乡村振兴蓄力蜕变

  透过大大的落地窗,记者看到村民张瑞德一家正围着小桌子包元宵,灯笼里透出的火红灯光映照着一家人的笑脸。

  “脱了贫,盖了新房,还有活干,妻子在村麻花厂上班,我承包了土地发展高效农业种植,还有村里的公益岗位。”张瑞德笑道,“两个孩子毕业都有了工作,都能挣钱,家里以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张瑞德一家的变化只是麻花庄村脱贫故事的一个缩影。

  自河南省司法厅驻村帮扶以来,先后争取各类帮扶资金改造村自来水管网,改建村干道,实施亮化绿化工程,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广场、贡麻花文化馆、法治主题公园、足球场等多个项目,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村推进。去年,麻花庄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河南省乡村特色旅游村”。

  2020年底,省司法厅新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宋明来到了麻花庄,接力杨永峰开启麻花庄村乡村振兴之路。他对麻花庄的未来有着准确清晰的规划。

  “我们有文化底蕴,有产业支撑,以后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麻花庄的发展一定会更好!”宋明信心十足。

  时下,麻花庄村先期已经投入100万元,积极运作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村庄西部街道正在拓宽,两旁住宅正统一改造门楼院墙,一条青砖灰瓦、具有浓厚古代街市色彩的商业街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建成后,游客们将在这里进行尝麻花、观生产、亲手做、品文化、购产品等体验。

  今年,麻花庄村准备再投入120万元,建设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宿,以文化和旅游新兴产业来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壮大。

  如今的麻花庄村,道路变平了,广场变绿了,村庄变美了,人气变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陈瑞琴)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