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进入12月,赵军平就忙得脚不沾地。47岁的赵军平是河北省任县骆庄乡达二村村民,这个村做灯笼历史悠久。20世纪90年代末,赵军平在山西打工时发现了灯笼市场的商机,便利用农闲时间与本村几个同乡外出学习灯笼制作手艺,他们制作的竹条结构的丝质灯笼在市场上非常畅销,赵军平也成了全村第一批 “吃螃蟹的人”。
这些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赵军平不断提升灯笼品质,又做出了更结实的钢架灯笼。赵军平说,灯笼骨架长度从0.4米到3.5米不等,灯笼越大,骨架用料越讲究,售价也从每对8元到1000多元,主要销往山西、黑龙江、辽宁、新疆等地,年销售额100多万元。
去年,赵军平又添置了几套加工模具,将黑色灯笼盘换成黄色的,与悬垂的丝穗同色,这个变化让他的灯笼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在他和几个同乡的带动下,达二村及邻村生产灯笼的村民超过600人,达二村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灯笼专业村。
灯笼制作工序并不繁杂,上至80岁老人下至十几岁孩子都能帮上忙。74岁的赵仁柱常年在赵军平这里上班,说到收入,赵仁柱打开了话匣子。“别看我岁数大了,装一天灯笼架子也能赚40多元钱,一个月就是1000多元,能干的年轻人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俺们村做灯笼的多,全村老少没一个闲人,都忙着赚钱呢!”赵仁柱乐呵呵地说。
2013年,任县的“宫灯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邢台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目前,骆庄乡灯笼制作工厂已有60余家,总产值6000余万元,带动千余人实现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