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吴运竑 通讯员 余忠阳 任伯麟)大同农信社按照省联社党委的安排部署,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支持实体经济,紧紧围绕“信贷抗疫”“复产复工”“春耕备耕”三大任务,通过跟进储备项目、精准对接新增客户、实施“线上线下双向驱动”等措施,全面助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取得了政府认同、社会赞同,信贷工作首季“开门红”同步跟进的良好发展局面。截至4月末,全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达261.04亿元,较年初净增17亿元,增速7%,完成全年投放计划的近57%;民营经济贷款余额218.05亿元,较年增长14.58亿元,为推进大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了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勇做金融抗疫“排头兵”
大同审计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疫情防控相关精神,及时出台 “十项举措”,全力畅通信贷抗“疫”绿色通道,坚决当好疫情防控金融后盾。他们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降低贷款利率,加快审批手续,及时支持抗疫用品生产。恒芪康酒业公司是大同浑源县酿酒龙头企业,经省卫健委核准同意,该公司启动了75﹪乙醇消毒液生产线,由于大量购买原材料,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浑源县联社在得知该信息的第一时间内深入企业详细了解生产状况及资金需求,坚持“急事急办”的原则,提高放贷效率,降低贷款利率,在24小时内完成了评级授信,为企业及时注入信贷资金600万元,让传统工艺在危急关头发挥重要的“拳头”作用。目前,该企业日产酒精5吨以上,为大同地区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期间,大同审计中心根据省联社党委的决策部署,主动出击,对全市33家一线抗疫医药企业进行了全面对接,并在前期已投放2.57亿元贷款的基础上,对这33家存量客户追加授信5000万元。灵丘县医疗集团地处偏远,医疗基础相对薄弱,是当地最大医疗机构。疫情爆发以后,灵丘农商行主动为医院提供预授信1000万元。大同市三医院是此次疫情防控的定点机构。在对接回访的时候,医院负责人谈到:“非常感谢大同农商行1.45亿元的信贷支持,现在医院的防控设施都很齐全,医生们都很有信心。”

争当转型发展“加速器”
全市农信社把握疫情期间助力小微“纾困发展”的时机,开展了“贷款营销百日竞赛”,建立了“贷款线上营销”机制,使信贷营销从“严防死守”向“主动经营”转变,从“线下为主”向“上下融合”转变。疫情期间全市8家小微贷款专营中心积极创新,分别上线了“逆行天使贷” “助商战疫贷”等多款专项信贷产品,全市农信社2400多位干部职工通过微信、抖音等线上方式,进行了“轰炸式”转发,全方位营销,小微贷款投放逆势上扬,首季以来累放小微企业贷款237笔合计17.98亿元,全市农信社返还中小微企业贷款利息达4400万元,在“大底部”酝酿了“大转机”,在“共患难”中携手小微企业展望“同富贵”。同时,大同审计中心指导全市8家行社主动对接到期贷户,积极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无还本续贷服务。他们还与市财信担保公司建立联合抗疫机制,对140户在保中小企业名单进行了全面对接,提供低息贷款帮扶。
在倾力重点方面,全市农信社主动融入省、市“项目为王”的发展契机,积极对接2020年省级重点项目企业29户、市级重点项目企业96户、市转型项目及龙头企业405户,在已投放信贷资金61亿元的基础上,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大同华宇商业、平城区弘雅大厦等数十家企业复工复产追加信贷资金达1.8亿元。

做好农村金融“主力军”
开春以来,全市农信社以“米袋子”“菜篮子”等春耕备耕项目为重点,通过信贷支持积极促进辖内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其中云州区联社重点支持特色黄花种植加工,投放信贷资金500万元;阳高县联社主动对接辖内新晋丰薄膜有限公司,授信500万元,支持该公司生产地膜,助力“米袋子”增产增收。目前,全市农信社共支持农业基地(园区)21个,贷款余额1.6亿元,带动辐射了47个乡镇247个行政村的农业发展;支持专业合作社57个,贷款余额2.2亿元,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60个,贷款余额达8.13亿元,助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当好精准扶贫 “先锋队”
全市农信社坚持金融扶贫“七专机制”和“八项举措”,持续发力,确保精准扶贫不断档,一季度扶贫贷款持续净增1149万元。着力加强深度贫困县扶贫。天镇、广灵县深度贫困地区积极开展为贫困户送去金融知识、信贷资金、扶贫政策和致富信息活动,加强了对当地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脱贫源动力。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对于贫困群众、扶贫企业在防疫物资供应生产运输、春耕备耕等方面的应急资金需求,畅通绿色通道,做到快调查、快审批、快发放。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大同农信社积极响应省、市政府提振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预期号召,联合餐饮、文化、鲜花、菜篮子等商户,推出金融特惠服务助力民生消费和商户复商复市,全市经济发展逐步跨入稳定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