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张明德 )驻村扶贫工作队刚驻村时,黑瘦还略有驼背的主人公,总是闷闷不乐,不善言谈。经过多次入户沟通,了解详实,得知贫困户王连生,1969年生,同龄妻子袁俊丝本村人,有俩个女儿,长女王娟婷27岁,大专毕业,在县城周边打工,小女儿王二婷,22岁,一家四口系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果桃管理过程中缺少技术,王连生虽说在村里年龄不大,可是也算村里的一个小能人,养过鸡、杀过猪、承包地也不少……但最终总是所谓的出工出力,不见效益。再因为腿有残疾,家里仅有的一名男性劳动力,可以说放不下家而不想离家,即使离乡,也是工作难寻,想想一家四口前景,总是一筹莫展,少言寡语。
运城工学院驻村扶贫工作队,从驻村第一天开始逐一入户排查,全面了解全村和每个贫困户的底数,由副校长刘玉贵亲自带队驻村兼扶贫工作队长,大家对贫困户王连生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研判,刘大队长认为王连生致贫看似缺技术,实则缺方法,没有奔向幸福的自信和激情,刘大队长对王连生致富奔小康拿出充分的信心,主动请缨成为王连生的结对帮扶责任人。

从此,王连生的致富之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富。
借助集体旅游项目开发,拓展自家生意。因为东坪头是目前运城市十三个县传统地窨院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平陆县委、县政府借助这得天独厚的资源,规划以东坪头村为主重点打造"黄河谣"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王连生跟刘队长在大队院里长谈了一晚上,第二天晚上,刘队长又到王连生家长谈一晚上,俩人扶贫好似谈对象,不但神秘,而且紧张。刘队最后对王连生说:你家离村景区最近,农家乐你放心开,不是顾虑开起没人吃吗?我们先发动运城工学院教职工给你捧场,让他们在平时休闲或者放假期间,能够告别闹市亲吻真正乡村的气息,还有吃到真正农家原汁原味的无公害饭菜……原来他们的确在酝酿着"大生意"。
从2015年农家乐饭店开起截止目前,每年常态客源来自河南三门峡和运城,包括来自景区旅游的四方游客,也不时走进他的农家乐,尽情享受着农家的油馍蒜菜。仅农家乐一项收入平均每年可给王连生家庭增收近2万元。

借助科学管理种植,增产增收增效。按照王连生的话说:每年地里是产不下,产下是卖不了,刘队直截了当问他:你知道为什么吗?他成闷葫芦了……事实,驻村工作队对全村目前的果桃生产情况都有了初步了解,东坪头村是杜马乡果桃主要产地,尤其蟠桃,可以说是名扬周边。但是管理不科学,果品不佳,再是销路不畅,主要是果农没有主动走出去,而是习惯了坐以待毙。驻村工作队利用教育领域的优势,聘请运城农学院教授贾生平入村走进田间地头,召集果农到自己地里,零距离面对面解惑答疑。王连生是次次培训最积极的那一个,面对农特产品销路问题,学校党委积极响应省、市扶贫工作有关消费扶贫的精神,利用教职工人数众多的资源优势,号召全体教职工参与扶贫村消费扶贫工作中来。可以说,单位消费扶贫工作一年365天,天天在路上。
科学管理让王连生种植的近10亩桃树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消费扶贫兑现了驻村工作队对王连生的果桃不愁卖的承诺。仅地里桃树一项收入,每年王连生家庭可增收最少5万元。

享受国家扶贫普惠政策,生活有了保障更有了底气。王连生全家四口每年享受新农合每人补贴220元,看病医疗有了基本保障;二女儿王二婷就读高中期间,享受国家教育补助;享受政府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每人每年30元;政策性农房保险60元;农业总合补贴每亩地67元,共计9.66亩;
现在,每每走在村里看到王连生,总是远远就笑眯眯的跟你打招呼:咱家的野菜特别好吃……这俩天把女儿也叫过来帮忙……咱现在又开始自己做石子饼卖了……咱家蟠桃今年基本不愁卖……,言语如滔滔江水……人逢喜事,那个爽!倍儿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