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问题全解析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郑春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1-04    

  每年的小麦播种时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比如有的播晚了,有的播深了,有的播稀了……那么,遇到这些问题该咋处理?

  1、品种选择不当

  中、早茬地块播种春性及弱冬性品种,会导致麦苗冬前旺长,不利于安全越冬。如果遇到罕见低温天气,则容易出现冻害,导致小麦苗黄、苗枯现象发生。对策:在及早划锄、镇压的基础上,冬前壅土围根,或盖施“蒙头粪”,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2、播种过晚

  由于冬前生长期短,积温不足,导致麦苗生长瘦弱,分蘖少。对策:以划锄和补肥补水为主,三叶期亩施尿素4-5公斤;土壤墒情差、渗水快的麦田,3叶期后及时浇分蘖水(但墒情适宜或土壤粘重、渗水性差的地块,冬前不宜浇水);封冻前最后一次划锄,要注意壅土围根,以护苗安全越冬。

  3、播种过浅

  小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播种过浅(不足3厘米),麦苗匍匐生长,分蘖节裸露,分蘖多而小,不耐旱,易受冻和早衰。对策:出苗前及时镇压几遍,出苗后结合划锄壅土围根,必要时在越冬期采用客土覆盖或盖施“蒙头粪”,防止越冬受冻。

  4、播种过深

  小麦播种过深(超过5厘米),出苗缓慢,叶片细长,分蘖少而小,次生根少而弱,麦苗黄瘦。对策:及时进行扒土清棵。方法是:用竹筢或铁筢从畦面中央开始,顺垄横搂,当清到最后一行时,把余土全部拖到畦背上即可;对于适期播种的小麦,冬前清棵一般从二叶期开始,到“小雪”时结束。

  5、播量过大

  表现为麦苗生长拥挤,植株黄瘦、细弱,个体发育差,分蘖很少。对策:先及时疏苗,特别是地头、地边以及田内的“疙瘩苗”,要早疏、狠疏,以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再结合浇水,追施少量氮、磷速效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

  6、施用底肥过量

  施用底肥过量,麦苗出土后长势过旺,分蘖多,叶片宽大,田间郁蔽严重。对策:当麦苗主茎长出5片叶时,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次生根,控制养分吸收,减少分蘖,培育壮苗。

  7、播后墒情不足

  表现为麦苗出土困难,或出苗后分蘖出生慢,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俗称“缩心苗”),基部叶片逐浙变黄干枯,根少而细。对策:播种后,及时检查土壤墒情,对墒情不足影响出苗的地块,有水浇条件的进行小水灌溉,无水浇条件的及时镇压1-2遍。

  8、播后土壤过湿

  麦苗出土后叶色淡黄,分蘖出生慢,严重时叶尖变白干枯。对策:及时深中耕散墒通气,并追施少量速效肥,促苗早发。

  9、播后出苗不全

  小麦播种后,应及时检查出苗情况,一旦发现缺苗,抓紧进行补全。其方法是:

  补种。选择与缺苗地片相同的品种,先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浸种、催芽,或用2.5万倍萘乙酸或500倍磷酸二氢钾溶液浸泡12小时,然后播种,以利出苗和生长。

  移栽。对于来不及补种和补种后仍有缺苗的地片,可在小麦分蘖期就地移苗补栽。移栽的麦苗要选择具有1-3个分蘖的壮苗,移栽的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白”为宜,移栽的时间最迟不能晚于“小雪”,以利缓苗和越冬。有农民朋友说从来没有听说过小麦还可以移栽的,事实上是可行的,只不过平常没有人愿意费那事罢了。这个只适用于个别缺苗现象,大面积就不适用了。

  10、播种后遇上连阴天

  一般来说,一粒小麦种子的萌发不仅需要种子本身的条件,而且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等外部条件。连续降雨会对土壤的温度、湿度、透气性等条件造成影响。此时农民朋友需要做到:

  及时排水。没有播种的地块要及时进行放墒整地播种,对已经播种的防止造成渍害。

  加大播量。每亩地增加1-1.5公斤,亩播量最高不能超过15公斤。

  选择优良品种。选择播期弹性大的半冬性品种。

  疏松土壤。要在天晴后破除地块板结,帮助、促进出苗。

  进行查苗补种。发现有缺苗断垄的,及时补种相同的品种。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