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玉米的田间管理主要目标就是促秆壮穗,保证植株营养体生长健壮,果穗发育良好,达到茎粗、节短、叶茂、根深、植株健壮、生长整齐的长相,力争穗大、粒多。
一、生产管理
1、追肥
进入穗期阶段,植株生长旺盛,对矿质养分的吸收量最多、吸收强度最大,是玉米一生中吸收养分的重要时期,也是施肥的关键时期。春玉米从拔节到抽雄是吸收氮素的第一个高峰,30天左右的时间吸收氮量占总量的60%。拔节期追施氮肥有促进叶片茂盛、茎秆粗壮的作用;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可有效促进果穗小花分化,实现穗大粒多。该阶段主要是追施速效氮肥,如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和硫酸钾、氯化钾等。追肥量与时期可根据地力、苗情及前期追肥情况等确定,一般追施总氮量的60%。追肥时应在行侧距植株10-15厘米范围开沟深施或在植株旁穴施,或用玉米点播器、追肥枪在两株中间打孔施入,深度5-10厘米,施肥后覆盖严密。如在地表撒施时一定要结合灌溉或有效降水进行,以防造成肥料损失。
2、灌排水
玉米拔节后,雌雄开始分化,茎叶生长迅速,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大,干旱会造成果穗有效花数和粒数减少,还会造成抽雄困难,形成“卡脖旱”。穗期若天气干旱,土壤缺水,就应进行灌溉。遇涝及时排水。
3、中耕培土
培土可以促进地上部气生根的发育,有效防止因根系发育不良而引起的倒伏,还可掩埋杂草,培土后形成的垄沟有利于田间灌溉和排水。中耕和培土作业可与施肥结合在一起进行,一般在拔节后至大喇叭口期进行。培土高度以7-8厘米为宜。在潮湿、黏重的地块以及大风、多雨的地区和年份,培土的增产、稳产效果较为明显。
二、病虫草害防治
穗期是多种病虫害的盛发期,主要有叶斑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等)、褐斑病、玉米螟、桃蛀螟、双斑萤叶甲、玉米蚜、红蜘蛛和棉铃虫。主要防治措施为:
1、重点防治玉米螟。采用辛硫磷、毒死蜱或BT颗粒剂施入喇叭口内防治;或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性诱剂、杀虫灯、糖醋液诱杀成虫;或在玉米螟产卵高峰期人工释放赤眼蜂杀卵。一般当玉米螟中等偏轻发生时,采用赤眼蜂和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措施。采用赤眼蜂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第一次放蜂,5天后再第二次放蜂。采用白僵菌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心叶内撒施。当玉米螟中等偏重发生时,采用田间喷洒农药防治玉米螟成虫和幼虫。
2、叶斑类病害可用50%百菌清、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等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玉米褐斑病和锈病发生严重时,可分别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和20%三唑酮乳油喷雾防治。
3、黏虫可用50%辛硫磷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可兼治棉铃虫、灰飞虱、玉米蚜。玉米蚜和红蜘蛛发生严重时,可用2.5%吡虫啉、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4、保护好玉米天敌不仅有利于控制玉米害虫,而且为翌年害虫天敌发生提供更多虫源。当玉米螟卵寄生率60%以上时,可不施药而利用天敌控制危害;当益害比失调,应采用生物药剂防治。
5、田间杂草前期防除效果不好的田块,可用草甘膦加防护罩喷雾防治。
今后应大力发展高地隙喷药机具或轻小型植保机械,开展专业化统一防治。
三、化学调控
化学调控技术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
1、化学调控应遵循的原则
适用于风大、易倒伏的地区和水肥条件较好、密度偏大、品种易倒伏的田块。密度合理、生长正常地块不可化控;增密种植,比常规大田密度增加500-1000株;根据不同化控试剂要求,在其最适喷药的时期喷施。掌握合适的施剂浓度,均匀喷洒在上部叶片上,不重喷、漏喷。喷药后6小时内如遇雨淋,可在雨后酌情减量增喷1次。
2、目前生产推广应用的玉米生长调节剂
玉米健壮素
一般可降低株高20-30厘米,降低穗位15厘米,增加根系,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耐旱能力。在1%-3%的早发植株已抽雄和50%的雄穗将要露头时(用手摸其顶部有膨大感)用药最为适宜。每亩用1支(30毫升)对水20千克,晴天均匀喷于上部叶。
金得乐
一般在玉米6-8片展叶时,每亩用1袋(30毫升)对水15-20千克喷雾,能缩短节间长度,矮化株高,增粗茎秆,降低穗位15-20厘米,从而抗倒伏。
玉黄金
在6-8片展叶时(株高1米左右)使用,每亩用2支(每支10毫升)对水30千克喷雾,能降低穗位和株高而抗倒,减少空秆、小穗,防秃尖。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陈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