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浇一水,亩产千斤。日前,走进山东平度市5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水渠和林网纵横交错。该市田庄镇西寨村种粮大户侯松山正在给小麦浇返青水,麦苗迎风挺立,青翠欲滴。
“过去种粮,最头疼的就是浇地。”侯松山说,小麦从播种到丰收得浇三四遍,一人一天只能浇四五亩地,3000亩地光人工费就要6万多元。
2018年,当地政府推广水肥一体化项目,侯松山流转的地,有块1000亩列入了项目范围。每亩政府补贴500元,自筹200元左右,建起了标准化输水管道、出水栓和机井等农田灌溉设施。
“一个机井能管二三百亩地,闸门一合上就能浇地,夜里也不耽误。”侯松山说,卷盘式喷灌机浇地均匀,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实现精准滴灌,二者结合使用,每亩地比大水漫灌节省两成水,算上人工,亩均节本100多元,增产近200斤。
放眼全国,各地通过完善提升农田生产基础设施,转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土地、肥水利用率,有效地促进集约化生产经营。
甘肃山丹县西屯村实施“一户一块田”高标准农田改造,零碎地成了整块田。“今年我承包了900亩地,省工又省油。”该市登成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登成感慨地说。
在河南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田配套了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和物联网监控设备,农民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完成灌溉、施肥等智能化管理。
去年,我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395万亩。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和1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伴随宜机化改造,更多绿色智能机械开进大田。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塘村,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轰鸣而过,栽插整齐的秧苗和肥料同步留在了田里。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台插秧机安装了定量施肥装置,在插秧时,通过导管将机箱中装的肥料颗粒精准推送至秧苗根部,可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两道工序。”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陈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