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的育秧大棚内,晋祠大米机械化育秧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铺盘、覆底土、洒水、播种、覆盖土等机械化流水作业环节连贯。育好的秧盘被搬运到温棚内,整齐排放,等待浇水催芽。
“以往主要靠人力,40多个人一天只能育15亩地的秧苗,效率低,成活率也低,”有着4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花塔村村委会副主任任福贵说,“现在有了机械化育秧设备,十几个人一天就可以育170亩左右的秧苗,不仅成活率大大提高,还节省了成本。”
去年,在晋源区农业部门的指导帮助下,花塔村成立晋祠大米股份经济合作社,购买了自动化育苗、插秧、收割机械,新建了温室大棚育秧基地和晋祠大米加工厂,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到加工一体化的全时段、全过程标准化生产。“由于出苗率高、返青率高、成本低,今年秧苗订单量增加了三成。”任福贵说,今年花塔村计划增加育秧数量并扩大种植规模,在12栋育秧大棚的基础上再增加5栋。
“我们计划今年新增种植晋祠大米500亩,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同时,充分挖掘晋祠大米文化价值,将农业生产与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把晋祠大米打造成集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有机农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壮大乡村美丽经济,再现‘禾稻之美,甲于通省’的丰饶景象,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晋源区农业农村局调研员原有明说。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陈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