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智能协作 甘蓝自动采收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三农经济时讯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3-22    

  进入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迎接笔者的是一台小狗形态的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控制下,“小狗”摇头晃脑、身形轻便,能在田间地头完成跑跳、翻滚等一系列动作。据介绍,“小狗”身上加装实时检测和拍照设备,让人们不用出门就能知道田里作物长势和土壤墒情。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每年评选十大引领性技术,在全国示范推广。“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是2020年十大技术之一。这项技术以5G、物联网、遥感、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装备集成为支撑,在甘蓝全生产周期应用人机智能协作管理。

  “天地协作”实现甘蓝无人采收

  在现场,工作人员向笔者展示了人机智能协作采收露地甘蓝的过程。作业时,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北斗GPS导航系统定位,自动将采收臂与种植行对齐,并按照提前编好的行车路线缓慢行进。同时,采收臂对甘蓝进行采收,通过臂上的传输通道将甘蓝运至并列行进的运输车中。

  据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大数据智能部副主任朱华吉介绍,这种现代的生产方式改善了传统人工生产存在的作业质量参差不齐、用工荒、价格贵等问题,缓解了劳动力压力、提高了作业效率,具有全天候农作物看护、多类型智能装备协同作业等新功能。

  具体说来,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采用智能化、无人化手段进行作业与管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可减少人工投入成本90%以上,平均提升生产效率十倍以上。具体到移栽环节,人工移栽1人1天1亩,人机智能协作移栽1人1小时1亩;而在收获环节,人工采收1人1天1亩,无人采收40分钟1亩,后者效率是前者的12倍。

  未来大面积推广仍需破解多项难题

  在露地甘蓝人机智能协作高效采收作业现场,笔者注意到,与无人采收拖拉机相配合的运输车仍是人工控制。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华瑞介绍,要实现全程无人化生产,“难度最大的是移栽”。若要全程使用无人驾驶机具进行生产作业,首先需要标准化种植,实现品种、行距、株距与机具的配合,才能确保采收顺利有效。

  人机协作的生产模式对农机手的工作内容也提出了新要求。“无人化作业需要按照预先设定的样点采集数据,通过人工将坐标、路径规划和数据信息等输入无人控制系统之中;机具故障维修同样离不开人。”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负责采收机械售后服务的技术员杨虎彪说。

  对于开展无人化、智能化生产所用的系统与机具,吴华瑞解释道,此类机器价格昂贵,不适于一家一户的购买与使用。在未来实际推广中,更适合由专业服务组织统一购买,采取租赁等形式服务农户,开展跨区规模化作业。

  据悉,作为全国引领性技术,下一步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协作技术将在甘肃等地继续开展试验。充分考虑环境与品种的差异,在原有机具和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专家经验与农艺要求,重新配置机具参数,建立操作规程,探索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陈瑞琴)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