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条山深处有新家
步入坡底乡粮宿、上庄村,就会看到一排排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在阳光下光彩夺目,一条条整洁宽敞的巷道纵贯全村,一株株桧柏等风景树向行人频频点头 。站在高处极目远眺,掩映在群山环抱的幢幢新房,凭空给这里增添了无限风采。这,就是新建成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新村。
坡底乡位于平陆县城东45公里处,东临曹川镇,西邻三门镇,北靠中条山,南与河南省的陕县隔河相望。境内沟壑纵横,山岭叠嶂,土地瘠薄,十年九旱,交通十分不便。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坡底就占一千三”之称。这里流传着一句歌谣:“进入坡底乡,要走四道梁,站在老崖边,相隔一条沟,对面能讲话,走着得半天”。当地人调侃地形容当地的落后现象:“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治安靠狗”。在这风裹着沙的四道梁、四条沟,耕地面积达26400亩的土地上,散布着10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157个自然庄,2420户和8970口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72元,是个典型的贫困山区。
居住在蜿蜒起伏的沟壑和梁峁之中的粮宿、粮东、杨家凹、姚家坡、上庄5个自然庄,更是贫困之中的贫困山村。这里顽石漫山,荒草遍野,土地贫瘠,道路难行,祖祖辈辈的老百姓传下来的,是“守着空山没饭吃”的日子。
说行路难,是因为这里全是羊肠小道,出门不是翻梁就是过沟。“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身泥”。村与村之间相距甚远,有的相隔几十里。庄子零落散漫,庄舍破败不堪,有的自然庄只有一二十口人。人们依山势而居住在窑洞或破旧的房屋内,防震和抗灾能力极差。道路不通加上这里的信息闭塞,使村民们的山货无法外销。2008年,后窑村根据乡政府安排,在村里大胆栽植了90亩露天西红柿,但收获季节恰逢连阴雨,泥泞的小路使蔬菜运不出去,成熟的一万余斤西红柿就这样白白烂掉,村民们怨声载道。
村子穷与上学难是一对孪生兄弟。由于条件差,办不起学,孩子只好到几十里外的学校就读。每逢刮风下雨,接送孩子就成了大难题。因为上学,大人们不知费了多少心机,花费了多少时间。
村子穷也导致了娶媳妇难。这些年来,这里的小伙子娶不下媳妇,男孩们无奈只好招亲到了村外。2008年这里的小伙子强争气娶了五个媳妇,不到一年五个男孩全被女方带到了外村。村民们感慨地说:“娶个媳妇卖个儿”。与此相适应,村里的女娃全部嫁到外村,本村难留一个。
看病难是这里的另一大难题。这里的老百姓患了病,一请不下医生,二买不下药物。小病顶成了大病,大病拖到了无法治的地步。粮宿村有位村民,有一天在地里干活时,突然肚子疼痛难忍,滚在地上乱喊乱叫,人们急忙用门板把他抬到30里外的曹川镇医院救治,谁知道路崎岖难行,加之没有急救药物,结果拖延了时间,耽误了病情,最后不救而亡。上庄村有一村民,突患急性肠胃炎,急需往县医院治疗,但由于大雪封山,道路不通,在家眼睁睁地等待天晴,但等到第二天把他送到医院时,已经无法医治,遗憾地离开人世。
除此之外,这里还存在耕作难、吃水难、通讯难。这里土地破碎,条块田居多,农用机械难以开进,人工种费时费力。加之料石多,土层薄,导致产量连年低下,常常是一年辛苦落了个猫洗脸。这儿没有水利设施,人畜吃水大部分靠从沟底挑。虽然村子也曾架设了一条500米长的引水钢管,但由于临空架设,每到冬季钢管经常被冻裂,人们只有翻梁爬坡到沟里肩挑车拉。这里虽然按上了电,但由于没有电视信号,这里成了信息死角。
近年来,党和政府曾多渠道投入大量扶贫资金,在粮宿、粮东、杨家凹、姚家坡、上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这里的经济发展。然而对于人口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基础设施配套滞后,生存环境恶劣,发展空间小的山庄窝铺地区来说还是无济于事。实践证明,只有一次性地选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另辟新址,搞移民搬迁,易地开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平陆县发展和改革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履行部门职责的重点,根据中央、省、市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规定,按照《平陆县以工代赈“十一五”规划》对坡底乡的后窑、尖坪两个行政村的5个自然庄策划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
搬迁的消息如同一阵春风,立即吹开了群众的心扉,村民们奔走相告,欢欣若狂。
金秋九月,秋阳杲杲。坡底乡粮宿、上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战役打响了。平宅整地现场,全村百余名强壮劳力和20余台车辆一齐上阵,推土机、挖掘机、三轮车,在工地上来来往往。他们遇树刨树,遇墙拆墙,逢崖推挖,填壑碾压,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不足一个月,一块60余亩的宅基地平坦坦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平宅整地,对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来说不算什么,然而对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的“穷”坡底乡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工程。这里起伏不平,沟沟岔岔的山地,每平整一分土地都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开弓没有回头箭,困难再大也要上”。经过共同努力,他们胜利完成了宅基地平整,接着,他们在这里拉开了如火如荼的建筑工程。工地上别有一番动人景象,工人们在不停地砌砖垒墙,数十台挖掘机、运输车来来往往,打夯机、挖掘机、工具碰撞声与人们的欢声笑语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曲。简陋的工棚里,技术人员认真地研究图纸,分析数据,管理人员有条不紊地监督检查。在施工中遇到难题,大家就一起讨论,研究对策。带班的还坚持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到工地上对白天的工作进行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后随即整理成注意事项,第二天上班前逐一公布。施工现场每周都要召开一次接头会议,总结上周工程情况,部署本周任务。从工程启动到结束,负责项目工作的没有一个人请过假,施工建设者每天都是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回来,一干就是几十天。大家顶风雨,战酷暑,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
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建设,他们成立了领导组,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工作流程,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异地搬迁中注意把边远零散的5个自然庄整合为两个移民村,集中到一起,实行统一安置,统一标准,先建后补,不足自筹等,完全按新型住宿小区标准建设。工程建设期间,各级领导多次深入建设一线考察指导,现场办公,层层召开专题会议,结合实际研究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体解决实施期间的各种问题。各职能部门也积极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做到优质服务。平陆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窦惠毅挂帅,抽调了以工代赈办等为主的精兵强将组成工作队,多次深入坡底乡及项目村组进行实地调查,与坡底乡党委、政府、村、组干部共同研究搬迁具体事宜。从工程的立项、申报、审批、制定实施方案、编制可行性报告到资金的争取投放,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都做了扎扎实实的工作。他经常深入工地一线,监督、检查施工的进度及质量,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坡底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及粮宿、上庄村的党员干部长期奋战在第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始终把扶贫搬迁作为使命,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群众的事情做好,把新村建设好。建设者迎风雨、战酷暑、争时间、保质量,从开工的第一天起,每一名建设者就以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工程建设,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赞扬。
自2009年9月份开工建设以来,先后实施完成了平宅整地、居民住房及配套大门、卫生间等主体建筑,硬化了街道和巷道,修建了排水管道。实施完成了提灌工程和农户用水配套建设,改善一千余亩水浇田;实施完成了文化广场、健身器材、路灯安装和村级医疗卫生室建设;对电力线路进行改造和设施安装;对285亩荒山荒坡及村庄四旁进行绿化及公厕建设。粮宿新村还建设了商鼎雕塑,为恢复古商城文化遗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建成的粮宿村位于坡底乡东部的黄河岸畔,坐北偏东,依山傍水,隔河与三门峡市相望。由尖坪行政村的粮宿、粮东、杨家凹3个自然庄整体搬迁组成。全村分东、西、南三个小区。占地面积35亩,迁入移民80户,429口人,一条东沿河公路从村旁穿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快捷便利。
上庄新村,位于坡底乡东部,面东朝南。由后窑行政村的姚家坡、上庄两个自然整体搬迁组成。共有东西两个小区,占地22亩,迁入移民43户,220口人。平陆县的东沿山公路从村旁穿过,区位优势,道路畅通。
这两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共迁入移民123户,649口人,是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之一。
走进新村,就象进入了一个景色优美的园林。村庄四周绿树环抱,山花烂漫。村前滔滔黄河水一泻千里向东奔腾,村中绿茵点缀的大道向外延伸。门前屋后全都栽树种花,四季常青。村中的花园里,百花争艳,蜂飞蝶舞。白天村民们外出忙活,傍晚相聚在文化广场上,有的跳舞唱歌,有的散步聊天,有的在健身器上锻炼……一派温馨和谐气氛。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夜晚明亮的街灯,优美动听的音乐令人陶醉,令人赞叹,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荒野的山民们,彻底脱胎换骨走出大山,告别了土窑洞、穷山庄、独立户贫穷、愚昧的生产生活状态,过上了文明、繁荣的现代生活,人人脸上都禁不住流露出幸福的微笑。大家兴奋地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能让我们住到这么平坦的地方,真是象做梦一样……”“我们早就想搬出来了,但是一没钱,二没地,要不是政府搞易地扶贫搬迁,我们还过着吃饭发愁的日子。”村人不仅住上了亮堂堂的新楼房,而且还搞起了日光温室大棚,购置了农用三轮车,小日子越过越起劲。2011年金秋十月,阳光灿烂,村东头的村民杨春平家笑声不断,热闹异常,明天家里办喜事,亲戚朋友们这阵子都来帮忙了。他喜滋滋地说:“这是沾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光,我的儿子才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好媳妇,要是还住在旧村,儿子还在打光棍哩。”杨春平是村里的能人,搬迁后他家里养着大小两辆车,儿子跑运输发了财,一年能收入小15万元,家里上下两层楼房,装潢一新,现代化电器设备摆满房间,走起路来哼着小曲,甜蜜的生活使他感到越来越幸福。一位村干部满怀信心地说:“易地扶贫搬迁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也让贫困山区的人民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为走向共同富裕道路创建了基础。”他说,目前该村两委班子正在依托新农村建设的平台,搞规划,构蓝图,全力抓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在大力发展药材、烟叶、果树等经济作物的同时发展农产品经销、运输、劳务等第三产业,使80%家庭有劳务收入。建立专业合作社,实行联合营销,打造“一村一品”精品牌子。实施荒山荒坡绿化,恢复古商城文化遗址,创建集生态、休闲、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示范园区,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发展。
辛勤的努力必将换回丰硕的回报。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的建筑更加壮观,山水更加美丽,人民更加富裕,它将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发展的乐园,也将成为贫困山区建设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期待着,勤劳朴实的山区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抒写更加亮丽如画和谐发展新篇章。
2、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1年11月4日,浓浓的雨雾笼罩着秋末的平陆大地,阴冷的细雨扫过,人们明显地感觉到了秋日的寒意。然而,在三门镇政府会议室里,却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组织的一年一度“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验收总结会议开得红红火火。这次会议由县政府办主持,县以工代赈领导组、检查验收组、项目单位、施工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及财会人员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专家检查验收组对2010年度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档案资料和业务管理方面的通报,展评了档案资料、影视资料和财务账簿。县发改局局长窦惠毅回顾总结了一年来的以工代赈工作情况。副县长赵甲义在全面总结以工代赈工作的同时,深入强调了“集中投入,综合开发,连续实施”的新要求。与会同志冒着秋雨参观了三门镇淹底等六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听取了三门镇党委书记周春安的工作汇报和镇长王丽萍的经验介绍,与会人员对他们的精彩汇报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三门镇地处东部山区,地理位置较高,天气较为干旱,年降雨量仅500mm,且分布不匀,地下水资源缺乏,是一个典型的干旱之乡。这里流传着一句“十年九旱,种地靠老天,有雨吃个饱,无雨饿一年”的顺口溜,形象地表现了吃水难的现状。农业集体化时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党和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在北部的大山上修建了一座库容量为514.82万立方米的大河庙水库,并修通了一条长8000余米的主干渠道,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但由于年久失修,现有渠道破烂渗漏,跑水严重,虽经多次复修,却因耗资过大,收效甚微,难以恢复利用。近年来,塬面各村先后打了几眼深井,还在沟边安装了一台抽水机,但因土层较厚,地下水量小,机井逐一枯竭报废。由于水资源稀缺,原来的水地变成了旱地,产业单一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对新确定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造成威胁,也导致新发展的3000亩烟草种植和露地西红柿、韭菜等经济作物连连遭受损失。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2007年,该镇大旱,绝大部分麦田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2009年,该镇自11月份后滴雨未降,成为1970年以来同期降水最低值,麦苗干枯,人畜饮水发生严重困难。当地农民讲了这样一件事:2007年秋天,狮沟村有一农户在自家的10亩地里播种了300多斤种子,加上购买的化肥和零碎的开支,共花去2000多块钱。然而由于天旱无雨,至收割时小麦仅有20多厘米高,摘下一把麦穗用手一搓,竟然只有几颗麦粒。一气之下,他用拖拉机把麦田翻了一遍,未曾收割的小麦被深深埋在了地里。大咀村有一位农民也有类似遭遇。2008年冬季,由于连续几个月滴水未降,眼瞅着麦苗已干枯发黄,他狠狠心,决定花钱用村里的一眼水井灌溉麦田。想不到浇了一亩地就用了近20个小时,花去好几百块钱,大大超过了一亩地的收入。他生气的说:“这10亩麦田旱地,简直就是无底洞,投资越多,就陷得越深……。”东中村有一位村民种植了10亩烟草,虽然烟草是耐旱作物,但由于长期缺水而枯萎,叶片薄而短,产量减少,收入很差……人们想水、望水,期盼水库的水流进农田。
三门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基础条件是该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配套的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在该镇党委、政府的申请要求下,县发展和改革局决定把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落户该镇,解决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用水。
这项工程的建设内容为水源工程、灌区工程和田面输水工程三大部分。以北部大河庙水库为水源由北向南铺设引水主钢管和塑料管;在塬面制高点分别修建蓄水调节池;从蓄水调节池下铺设进入各村和田间地头的输入管道及配水设施。主管道从水库中引水至蓄水调节池,再由调节池将水引入灌区,既保证生产用水,又解决人畜吃水。
2010年3月,春风和煦,阳光灿烂。三门镇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春风的徐拂中破土动工。建设者们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技术人员在简陋的工棚里认真地研究图纸,分析数据,管理人员有条不紊地监督检查,施工现场挖掘机和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搅拌机隆隆不停地运转,灰浆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施工者有的在砌墙,在搬砖,有的在运送灰料……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笑谈声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乐曲,飘荡在田野上空。他们放弃节假日和休息天,无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还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仍然坚守岗位,起早贪黑地奋战在工地上。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按时、安全、优质地完成工程任务。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主要领导,深入一线听取汇报帮助解决问题,县以工代赈办从项目申报到争取资金全程服务。三门镇主要领导亲自抓,机关干部包村组,责任到人,层层把关,统筹协调,迎难而上,长期坚守工地,受益区的干部群众全力配合,男女劳力全部出动,哪里需要到哪里。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从开工的第一天起每一名建设者就以勇挑重担的拼博精神,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工程建设。
经过半年的努力奋战,当年8月底竣工。先后完成水源及田间输水管道铺设安装和蓄水调节池等水利设施。为了便于管理,减少浪费,工程人员还将水阀直接安装在每块农田的边缘,浇地时,人们只要打开阀门,水就会直接流进需要浇灌的田地,又省时间,又节约用水资源。
2011年9月1日,秋高气爽,蔚蓝色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压满枝头的苹果,露出了红脸,一畦一畦的烟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片片金黄,快成熟的玉米在秋风吹动下发出沙沙的声音,三门塬上引水受益区的人们喜笑颜开地站在出水口,大家在等待着……随着镇长王丽萍一声“开闸”的命令,一股清水便从管道口喷出。一眼望不到边的旱塬上终于喷出了晶莹的水花,这水花在蓄水池里旋转腾升。霎时,三门塬上沸腾了,男女老少欢呼雀跃,大家情不自禁地放鞭炮,“共产党好,共产党万岁”,这熟悉的声音,是老百姓对农田水利工程发自肺腑的褒奖。淹底村的一位干部喜滋滋地说:“以前由于缺水,农田一年只能种一茬小麦,而且亩产只有200斤。现在有了水,小麦、玉米可以轮种,一年能收两茬,一亩地能增加近千元,全村2270亩土地,一年可增收200多万元哩。”一位返乡青年说起了他的打算:“我要利用自家的水浇田,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发展烟叶,还要种无公害西红柿和韭菜,在麦茬地种植白萝卜等蔬菜……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湛蓝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枝头的蓓蕾胀鼓鼓的。麦苗青青,菜花泛黄。一园园盛开的苹果花、杏花、桃花和漫山遍野的山花把大地装扮得艳丽多娇,早出巢的小鸟叫声脆脆,沉睡的大地醒来了,春潮在涌动着,希望在涌动着。平陆县常乐镇北留等七村2009年度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这里拉开帷幕,饱受多年缺水之苦的干部群众为之欢喜若狂,他们盼望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的愿望得到了实现。
项目区位于县城西40公里的常乐镇留史塬,北高南低,阶梯塬状,区内有塬有沟。塬面平坦,交通方便,塬下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受益区覆盖北留、南留、全坡、刘庄、浑里、石家埝、后涧7个行政村17个居民组,812户3640口人,国土面积8.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70亩,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仅1050元,是个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天旱少雨的贫困农业区。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党和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在留史村东涧水流经的陆坡自然庄修建了一座水库,并凿洞挖渠引水解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可是年长日久,涵洞频频倒塌,渠道破损,维修困难,长期停用。八、九十年代历届乡党委、政府又带领人民在沿途修建了2座小型水库,1处扬水站和3处农村供水工程,改善了用水条件。由于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老化、灌溉体系没有形成,渠道配套防渗任务根本没有完成,致使供水没有保证,群众吃水仍十分困难。天旱时人们要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取水,仅吃水一项就占去全家劳力一半以上。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塬发展了以苹果、桃为主的经济林,特别是栽植的苹果树已达到4000余亩,实现了人均1.1亩,已成为当地各村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果桃面积的急剧增加,使生产需水要求越来越迫切。干旱缺水不仅影响了小麦及其他农作物的生长,还严重地影响着水果的品质和商品率的提高,导致果业效益每况愈下,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不少村出现了返贫现象。
水是生命之源,从远古时期人类就懂得逐水草而居,在有水的地方繁衍生息,使生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而这里长期缺水,近年来自然降水量也少得可怜。项目区的老百姓眼望着北边的水库和东边的涧水,只能是望水兴叹。十年九旱的常乐人民渴望着水的滋润,让涧水造福于民,是当地干部群众心头的企盼。
“我们村是个大村,500余亩苹果、桃,前几年主要靠水库浇灌。可是水洞倒塌,渠道堵塞,年久失修,无法利用。虽然近年来打了几眼深井,水位却逐渐下降,水越来越小,浇一亩地就得一天一夜,二百多元钱还出不来,好多人家都不愿意再浇水了。苹果要卖好价钱,除了上足肥,每年要浇三至五次水,可我家的苹果树一次水也没有浇过,风调雨顺年,每亩可收入四五千元,去年干旱缺雨,10亩苹果才卖了不足5000元。现在水库的水马上就要到村口了,我真高兴啊。”南留史村的一位村民提起搞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就激动不已。
全坡村位于项目区的南端丘陵地带,大部分土地是条条块块田。一位村民说:“去年我家栽植了5亩桃,正是盛果期,桃还是早熟水果,没有及时浇水,桃果小而萎缩,还大面积脱落,5亩桃几乎绝收,我做梦都想把水引进桃园。”
2008年,县发改局按照《平陆县以工代赈“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常乐镇北留等7村列为2009年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并上报省、市发改委以工代赈办审批实施。
工程建设内容,主要依靠原来的水库为水源,配套提灌设施和铺装水管。首先在北边的陆坡水库和塬面分别新建提灌站1处,及一座1000立方米蓄水总池,其次在总池下,一方面在南留史村建一座500立方米蓄水池,安装自流输水管道供应南留、全坡、浑里、石家埝4个行政村灌溉用水。另一方面由塬面西部向南,安装自流输水管供应北留、刘庄和后涧3个行政村灌溉用水。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项目前期准备及勘测设计;第二阶段完成提水泵站、蓄水池及管槽土方开挖工程建设任务;第三阶段,完成剩余田面工程建设任务。工程建成后,将使项目区干涸的1200余亩经济林和农作物将恢复灌溉,北留大地将呈现新的生机。果品一项年净增产效益达到115.2万元,5年后,人均收入可提高224元。
带着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带着常乐镇人民的企盼,这年春季,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人员陆续顺利进驻工地,一场新的农田水利建设又一次拉开了序幕……数十里的工程沿线到处是穿梭不停的施工机械,飞扬的尘土,忙碌的工人和村民……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劳动画卷。为了实施这项“利民工程,德政工程”,建设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与时间赛跑,与恶劣的环境较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大家豪迈地说:“苦干6个月引水到田园,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此项工程于2009年3月份破土动工,10月底全面竣工。完成提灌站及配套;铺设输水管道,修建闸阀井蓄水池,安装出水拴、变压器,架设高压线等输变电工程。
工程建设项目离不开方案设计,由于工期短,使得方案设计,立项等工作必须打破常规,以翻倍的工作量来应对。大家为了让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工程早日造福项目区人民,顶着寒风,冒着酷暑在项目地域进行调查研究,勘测设计,编制出《平陆县常乐镇北留等7村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成立了“常乐镇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财务组、施工组和质量组,每个组任务明确,各有分工,各负其责。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为项目总负责,县以工代赈办依据工程建设要求负责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常乐镇政府组织专人实施建设,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合同、监理、招投标”的四制,按时按量完成建设任务。在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建立了公示牌向当地群众逐项公布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的总投资、建设内容,工程地点、建设日期,项目负责人,工程预期效益等,增强项目透明度,广泛接受各相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促进项目规范建设。施工期间,组织安排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咨询,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规范操作规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督管理,通过定期检查,督促,把质量安全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工序,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细节,保质保量按期圆满完成任务。积极开展工程的阶段性和竣工验收。工程实施过程中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以工代赈办、财政、审计、监理等有关人员深入项目建设工地进行检查,项目竣工后,又组织相关技术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对工程数量、质量,以工代赈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执行及项目档案资料整编等情况进行验收,由验收组对项目实施情况出据验收意见。常乐镇北留等7村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2009年的验收中达到了合格,符合项目建设的要求,得到了验收组的好评。
在资金管理上,工程实行县财政统一管理的报账制。资金下拨到县财政局后,项目建设单位向县发展和改革局提交申请开工及拨付资金报告,填写拨款申请单,由县以工代赈办按工程进度分次与财政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建设单位,经以工代赈办和分管领导签字后由项目单位负责账务登记。并严格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防止截留,挤压,挪用。还邀请县审计局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了纠正。
为确保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能够长期发挥效益,达到良性运行、永续利用的目的,他们根据项目单位的实际情况,将工程建成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确定给常乐镇政府所有,由其负责工程的维修养护,运行及水费收缴等项管理工作。如今,工程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理念,有偿供水,自我维持,市场运作,流动发展,逐步向以水养工程的良性循环轨道上迈进。
工程要完美落实国家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切实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安排项目区各村的贫困农民参加工程建设内容中的管槽,基础土方开挖以及其它建筑工程建设。并对农民投工报酬以村组为单位进行登记、核实,逐人造册,本人签名盖章,现场公开发放领取、张榜公布、电视录像、接受社会各届监督。南留史一位村民在劳务报酬发放现场兴奋地说:“这次实施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但解决了我家果园浇灌难的问题,而且还领到了800多元的干活工资,我做梦也没想到会碰上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今后这样的工程我还要多多参加……”。
常乐镇北留等7村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也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工代赈办的领导赴项目建设工地视察指导,听取汇报,察看工程进度,现场指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工程现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分管副县长赵甲义坚持在一线办公,并指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平陆之短在于水,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把以工代赈农田水利这项利民、惠民工程建设好,让项目区人民早日用上水。”常乐镇党委、政府和项目区的干部群众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帮助,工程规划到哪里,他们就把问题解决到哪里。实施期间,镇党委书记张福臻从工作最难处入手,他带领镇水管站和当地村组干部,跟着工程走,晴天一身汗,刮风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长期坚守一线。受益村干部积极组织群众投入工程建设,无论是挖土方,还是帮运输,大家都争先恐后,迎难而上抢着干。干群齐心合力,你追我赶,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总之,对于这项工程,大家倾注的是一种企盼,一分责任,一分荣耀,这是工程建设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感触。
2009年金秋时节,在留史塬满塬苹果高挂枝头时,该塬引水工程终于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圆满收官。北留史村的一块农田里,不少村民正在轮流浇灌。看到清清的水流进自家的地里,一位70多岁的老汉,两手捧水就喝,嘴里不停地说:“这下我们喝到了好水啦,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好的清水,流进了我们村呀!”一位村干部感慨地说:“这水是以工代赈从陆坡水库泵站提上来的,配套也到了个人地头,出水拴一按,水就出来了,咱们老百姓种庄稼最爱见最喜欢的就是水,有了水,就有了盼头,也等于有了钱。铺管、挖渠村民们干一天活还能挣到钱,大家都争着要干活,村民们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何必再到外边去打工呢。这是托县发展和改革局与镇领导的福啊!”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乘东风马蹄疾。常乐镇北留等7村,三门镇淹底等六村以工代赈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只是全县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他们利用以工代赈这一特殊的扶贫举措,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6年,该局在常乐镇的元里、中张、平高、广德、上焦、幸福库,洪池乡的岳村、西张、南侯,圣人涧镇的郭家山、南吕、槐下、辛庄、八政,三门镇的三门、望原村,部官乡的冀都,张店镇的古城等20多个村新建和修复电灌站及配套,新打、修复旧井及配套,建水池铺设管道、淤地坝等项目建设,新增经济林面积30000亩,受益52个村,40000余口人,项目区人均增收460元。
2007年,该局在常乐镇的前村、后村、梁滩、西堡、前沟、下卓、王村,张村镇的郭家山、部官乡的黑窑、下牛、郑沟、计都、部官,圣人涧回 设施,新增和改善水浇地4200亩,项目区人均增收1405元。
2010年他们不但全面完成了三门镇淹底等6村的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而且还在洪池乡的南王、堡子、西郑、林场、上洪、南侯,曹川镇的下涧、庙崖、前窑、曹河,常乐镇的张家沟、葛赵、西堡、广德和张村镇的韩村、土地庙、辛店,圣人涧镇的南坡等22个村新打和修复机井及配套,新建蓄水池水坝和提灌工程,修U型渠、防渗渠,购安变压器,架设高低压线路,铺设各种管道,建井房安装设施等。新增和改善水浇地2500余亩,惠及22个行政村25000口人,项目区年增效益200余万元,人均增收136元。
“十五”期间,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逐步扩大,由片区开发逐渐集中到改善水利条件方面来,先后实施建设小型水库,节水引水灌溉,打机井、建蓄水池、修淤地坝、防渗渠道、铺设各种管道等。五年间共发展水浇地10995亩,改善水浇地10300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7500亩,新增水浇地28000余亩。特别是在实施“平陆县张店生态旅游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中,以工代赈先后投资1197万元,并牵头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办、林业、果业等部门,整合资金在项目区内实施田、林、路、井、管、电综合配套,使张店塬逐步形成了井配套、管相通、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的高效农田建设网络,为该地区的经济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该局以工代赈把加强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个支点,先后在全县11个乡、镇、区,新打及修复机井,新建和修复电灌站、水坝、蓄水池、铺设各种管道等,改善了水利设施和增加灌溉面积。为改变生产条件,发展农业夯实了基础,增加了效益,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农民收入步伐。曾经因缺水而发愁的农民群众,脸上也展开了舒心的笑容,大家喜逐颜开,齐声称赞。
这一处处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就象一部乐章,演奏出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大合唱,奏响着以工代赈施工建设者们奋斗的交响曲。
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围绕增强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按照“用好老灌区,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复旧灌区”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现有水源为基础,以挖潜配套为重点,以节水效益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农田水利建设与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与高效农田建设相结合,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实施了路、田、林、水的综合配套工程。有水才有灵气,有水才有人气,有水才有财气。全县农村呈现出一派人水和谐,美景醉人的景象,为平陆未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