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洋河镇曹家庄村春色正浓,粉色的桃花随风摇曳,村庄里传来阵阵欢笑声,梧桐书房中的孩子们正专注地制作螺钿胸针……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如今通过一个个极具匠心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到农旅融合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胶州以“小场景”为支点,撬动乡村消费“大市场”,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传统的产业新起来,让城乡的互动热起来。
农旅融合:从“赶集卖货”到“体验经济”的蝶变
这个曾经靠卖土特产的传统村落,如今通过“集市+”模式华丽转身。去年小年的村集上,5万元的单日交易额刷新了村民的认知,传统八大碗农家宴让游客尝到“妈妈的味道”,非遗漆扇制作体验课场场爆满。“我们不是卖产品,而是卖生活方式。”项目负责人黄友仓的话道出了农旅融合的真谛。
而在九龙山采摘园,他们售卖的商品同样赋予了更多内容。中国农业大学的小分子诱导技术让草莓实现“零农残”,熊蜂授粉让西红柿找回自然本味。“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就是为了让孩子品尝到真正自然味道的西红柿。”负责人李春花的感悟,折射出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园区内的彩虹滑梯、萌宠乐园与农耕研学课程,让2000多名游客在体验中完成从“采摘客”到“回头客”的转变。为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园区还在市区开设直供超市,将生态农产品直接送达市民餐桌,形成“田间到舌尖”的完整消费链条。
胶州通过整合节庆市集、非遗体验、亲子研学等多元场景,让单一农产品销售升级为沉浸式消费体验,有效激活了消费潜力,让乡村资源通过体验经济实现价值倍增。
非遗赋能:从“文化遗产”到“消费热点”的跃迁
艾山脚下的“有艾工坊”里,先后有5000多名中小学生在这里体验制作艾草香囊。青岛艾山泽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卜钦龙深谙“文化+消费”的密码:“非遗不能躺在博物馆里,要让它在指尖上活起来,在生活中火起来。”从艾柱、艾条到艾草绿壳蛋,三大类10余种产品通过直播平台畅销全国,100多户农民因艾草产业户均增收1.2万元。非遗体验与农产品销售形成良性循环,仅艾草香囊制作活动就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增长30%。
这种“非遗+研学+康养”的模式正在胶州遍地开花。曹家庄的螺钿胸针、漆扇拓印,九龙山的老式农具展,都成为消费者触摸传统文化的窗口。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胶州乡村非遗体验活动就接待游客1.5万人次,相关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非遗元素的注入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通过文化认同培育了消费黏性,使传统文化成为可持续的消费增长点。
城乡互动: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的升级
在胶州,新消费的触角正在重塑城乡关系。曹家庄的“春风送暖”招聘会将30余家企业带到村口,1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九龙山的直供农产超市将田间地头的新鲜蔬果送上市民餐桌;艾山合作社的实体店让城里人体验手造魅力。这种“城市资源下乡、乡村产品进城”的双向流动,让城乡要素在消费端实现深度融合。
胶州正处于乡村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正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除了带动农民增收,还有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这些新兴业态的扶持力度,不断丰富乡村消费场景,持续优化消费生态,真正让乡村成为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发展热土,助力胶州乡村经济迈向新的高度。”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明昔表示。
全市层面的数据印证着这种变化:今年以来,胶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1.2亿元,28种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正如胶州市文旅局负责人所说:“我们正在构建‘产、学、研、游、购’五位一体的消费生态,让乡村既有‘流量’更有‘留量’。”
当曹家庄的黄玫瑰继续绽放,九龙山的桑葚即将成熟,艾山的艾草正在抽芽,胶州的新消费业态仍在续写。从田间到舌尖,从传统到现代,胶州正以新消费为画笔描绘着别具一格的乡村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