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碧水保卫战晒出亮眼“成绩单”。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 本报记者 张维

“这些年,我亲眼看着阳溪一点点变清,洱海也愈发美丽:过去一天能打捞两吨水草,现在只有几百斤;过去垃圾遍布的水面,如今能看到小鱼游动;入湖口的湿地公园建成后,每天都有村民来散步,游客也爱来拍照。”
近期,人民网开展了“我家门前有条河”的影像征集活动,网友们纷纷“晒”出身边的美丽河湖。上述内容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古生村滩地管理员严炳其的讲述。
这是我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的一个生动注脚。放眼全国,上海苏州河、北京清河等河湖的华丽蝶变,正引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纷纷点赞。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碧水保卫战晒出亮眼“成绩单”。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水质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9%,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水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碧水保卫战是干出来的,是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治出来的。”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说。
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水质Ⅰ-Ⅲ类断面比例从2015年的64.5%大幅提升到2024年的90.4%,提高了25.9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实现“九连升”。按照蒋火华的说法,到今年年底更是有望“十连升”,显然,这是很不容易的。
以治理难度相对较大的湖泊污染为例。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从青藏高原到地势低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有湖泊的身影。“湖泊往往是流域内地势相对低洼和流水四方汇集的地方,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难度相比河流更大。”蒋火华说。
但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白洋淀水质达到Ⅲ类,“华北明珠”重现光彩;抚仙湖、泸沽湖、洱海等高原湖泊水质保持优良,尤其是被称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洱海连片绽放……2025年上半年,全国210个重点湖库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提升至78%。
这与我国花大力气治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例如,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老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新三湖(白洋淀、洱海、丹江口)及洞庭湖、鄱阳湖、乌梁素海等作为重点,逐一明确这些湖泊水生态保护要点及重点工程项目。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湖泊保护治理方向和目标。
再如,强化控源截污。大力推进污染物减排,扎实开展入河入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倒逼岸上污染源治理,推动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构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评估体系,以太湖、巢湖等湖库为重点,加强监测评估,推动面源污染治理。
整个水环境的治理也都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深入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沿江11省(市)、沿黄9省(区)累计查出排污口23万余个,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700余座。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0%。
健全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种。这意味着我国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一系列相关重磅文件相继推出,如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制定指标体系和国家清单;出台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推动跨省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评分细则,选择50个水体开展水生态监测评估和考核试点。
为有效防范水环境风险,我国累计划定2.4万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国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立标率达到94.6%,长江经济带定界立标基本完成,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将太湖、丹江口水库等29个湖库纳入监管重点,严密监控藻情,有效防范突发大面积水华风险。推动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完成2515条重点河流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编制,流域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也在健全完善中。我国累计发布实施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66项,将排放水污染物的主要行业纳入管控范围。出台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及14项技术指南,基本建成“1+N”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开展长江、黄河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推动解决一批流域共性问题。出台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推动24个省份建立30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激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治理积极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同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期待还有差距,水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蒋火华说。
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近期,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7个部门召开2025年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谋划“十五五”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部署下一步美丽河湖建设工作任务,重点是抓好“三个深入”。
一是深入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二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标志性战役,全域推进大江大河干支流、小微水体保护治理,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源安全;三是深入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美丽河湖究竟美在哪?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美丽河湖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推进会上,用三句话给出了答案:一是美在水环境优良,水环境质量改善是根本,河湖水质实现根本好转或水质稳定达到优良,人民群众反映的水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美在水生态健康,河湖水体要有健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种得到重现,比如江豚等旗舰物种,稳定实现“有鱼有草”。三是美在人水关系和谐,水体流动性要好,两岸环境能满足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防洪排涝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亲水爱水。
近年来,各地在工作实践中,涌现出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有铁腕治污、实现华丽蝶变的,如筼筜湖,福建省按照“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持续推进筼筜湖综合治理,实现从“烂潮滩”到“新客厅”的历史性转变。
有发挥特色优势、打通“两山”转化路径的,如新安江,皖浙两省连续实施四轮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从“生态共保”延伸到“产业共兴”,从“一水共护”稳步迈向“一域共富”。
还有开展联保共治、构建协同治理机制的,如太浦河,江浙沪三地高水平高标准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同推进太浦河治理,建立了跨界水体巡河、管护、监测、治理、执法“五个联合”工作机制。
蒋火华解释说,国家层面重点关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目前已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并动态更新,明确了2573个河湖水体,实现了江河“主动脉”的基本覆盖。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城乡的亮丽风景线,让每一片水域都成为百姓的幸福源泉,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蒋火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