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持续化险增效发展农村金融 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以大同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宋建波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8-21    

  本网讯(通讯员宋建波)为服务“三农”的地方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大同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密切联系“三农”的人缘、地缘优势,积极落实“坚持人民立场,服务乡村振兴”理念,坚持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求,必有所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大信贷支农支小力度,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为辖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金融活水”,以高质量金融服务赢得农村和县域市场,写好普惠金融文章。对此,特进行以下调查研究。

  一、目前取得的成绩——夯实基础,织密信用工程“保障网”

  (一)坚持“背靠背”评议,夯实信用根基

  一是严格挑选评议人员。根据本地农业产业特点、整体信用环境情况和民情民意,挑选村集体重要成员、农村金融服务站联络员、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退役军人)、驻村干部、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及德高望重的村民。二是坚持“背靠背”原则。对评议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坚持评议人员互不知晓、互不见面的原则,真切地了解村民的真实情况。三是提升“评议内容”广度。结合农户道德品质、实际需求、经营能力、信用记录等综合情况,确定最终授信额度以及贷款利率,使农村金融工作更贴近实际、更接地气。2023年以来,该行成功授信农户7660户,授信金额5.08亿元,用信户数7275户,用信金额4亿元,完成全年新增1200户任务目标的76%。

  (二)打造“信用村”标杆,锻造信用骨干

  一是集中力量打造“整村授信”精品示范村。以“整村授信”为载体,建设“985”授信模式(即农户建档至少90%、授信户数至少80%、签约户数至少50%),多方位探索金融服务的精度、深度和适配度。二是密切联合各区农业农村局、人民银行、行政村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机构,在服务辖内行政村中,以乡镇为单位,完成杨家窑、王家园、上窝寨、北村等多个信用村的评定工作,生成以“村”为单位的信用组织,方便对贷户授信、用信的管理,实现增户拓面和信贷转型提质增效。截至目前,该行共评定信用村91个,信用户7660户。

  (三)实行“网格化”营销,积蓄信用动能

  一是将各支行周边的行政村进行网格化划分,深入村内的农户、单位、市场,与村委会、单位负责人、个体经营者进行对接,对客户进行初步分类。二是划分客户经理包片区域,确保专人专责,进行实际走访,根据客户实际用款需求进行评级授信。三是继续跟进客户,做好存款、信用卡、商户二维码等指标营销,提升客户服务信赖度,做好贷后管理,由此做到“定格、定岗、定人、定责”,实现营销全覆盖和无缝对接。

  二、当下的任务目标——明确定位,扣紧主办银行“责任链”

  (一)把牢实干“方向盘”

  一是在考核工作上,不追求短期利益,秉持真做业务、做真业务,真实反映业绩,既是信贷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讲政治、讲发展、讲原则的现实体现。二是在营销获客上,摈弃“贪大求快”思维,杜绝“地毯式”建档授信理念,采用“渗透式”批量精准获客方式,让村民循序渐进了解产品、用好产品,以此来推动信贷业务行稳致远,在助力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补齐短板。

  (二)打好营销“主动仗”

  一是扩大授信覆盖面,方便广大村民办理小额取款、查询等金融业务,以“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为依托,创新营销管理模式。二是定期对39家金融服务站站长进行培训和考试,提升服务站整体服务质量,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的问题,以点带面,实现多方位联动,打通农村金融服务“肠梗阻”。

  (三)下好科技“先手棋”

  一是操作程序上,实现自动审批、智能贷后监测,在技术层面解决乡村金融“缺信用、缺信息、缺信任”的贷款难问题。二是授信渠道上,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接入更广阔、获客更便利的平台,严控风险的同时也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沟通成本。三是服务场景上,完善线上线下协同,将业务与居民消费和企业经营流程相结合,增强场景服务能力,构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三、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健全机制,用好队伍建设“指挥棒”

  (一)聚焦“合规”,唱好风险防控最强音

  一是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相结合,建立“铁规章”,为“合规授信”做好托底工作。二是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实行客户名单“动态管理”,实时监测信用记录和经营情况,及时调整授信名单和额度。三是定期组织授信检查,走访“信用村”“信用户”,关注金融服务站运营情况,及时发现流程不规范、评定不合理、运营不完善等问题,及时整改。

  (二)重在“补缺”,弹好内部管理合奏曲

  一是坚持将“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管理原则,坚定不移提升客户经理金融素养和业务水平,补齐自身短板。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和营销技能培训,加强对“整村授信”“获客方式”“网格化管理”的全方位学习,让每个客户经理熟知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二是组织办贷中心与各支行客户经理按周、月、季度总结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据此调整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积极性,为进一步信贷投放、服务客户夯实基础。

  (三)强化“精尖”,奏好信贷文化主旋律

  一是重视培养信贷人员在信贷工作理念、政治素养、业务水平等方面素质,传承“背包精神”,争做“精尖人才”,打造“以勤为先”的信贷文化。二是引导客户经理以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己任,增强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意识,激发员工队伍活力,提升信贷工作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整体业务经营发展。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靶向发展,走好前段产品“快车道”

  (一)发展绿色金融,抢占新风口

  一是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改良修复等建设工程,支持乡村低碳、环保、节能、降耗等产业发展,主动对接项目建设,定制“光伏贷”“能源贷”等信贷产品,激发绿色金融内生活力。二是全面监督绿色项目设计、市场试验、正式投入等环节情况,结合不同行业,因地制宜进行还款期限、利率动态调整。同时借助绿色信贷,激活乡村旅游资源要素,助力生态旅游业发展,开辟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打造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截至目前,该行绿色信贷余额4.44亿元,较年初增长19.03%,同比增长40.06%。

  (二)重点服务新市民,拥抱新蓝海

  一是补齐农村消费金融板块,将“个人消费信用贷款”作为重要的信贷产品,为周边行政村涉及农业、运输、小型服务业等各群体进行信用授信,提升新市民整体生活品质,倒逼第三产业发展以增加居民收入。二是进一步扩大信贷投放,更好满足新市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鼓励村民加入“地摊经济”,开发农贸市场,添置房车,投资孩子教育。截至目前,该行个人消费类贷款余额12.38亿元,较年初增长54.17%,同比增长89.59%。

  (三)探索活体抵押,挖掘新富矿

  一是积极探索活体抵押贷款业务。利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大数据,解决活体抵押登记的法律风险问题,确保抵押物唯一可控。二是将抵押物情况与内部信贷系统对接,确保活体抵押贷款从“识牛、看牛、数牛、称牛”,实现“全过程”管理,从而将信贷资源投入各行政村生物资产发展,将农户的生物资产转变为发展资本,助推农村种养殖产业兴旺,释放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挺起区域发展“硬脊梁”。大同农商银行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以及省联社党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发展、稳定”六字方阵和“八新”要求,把“背包精神”和“农商速度”落实到发展农村金融的生动实践中,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通过优质服务树好农信形象,讲好农信故事!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