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既是一座有“泉城”雅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有近千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域内“山、泉、湖、河”兼具的独特地理风貌,孕育出平阴玫瑰、莱芜生姜、章丘大葱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当多个特色乡产与“农、工、商、学”汇集的多元发展要素相遇,如何通过各项要素的创新配置实现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发牵而全局活,济南找到的答案是“人”。202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以下简称“学用贯通试点”),济南作为全国5个整市项目试点之一,以市农广校为实施主体、区县农广校为依托,创新构建“1234+N”的学用贯通培育机制,已确定覆盖全市农业产业主要领域的817名学员开展培育,逐步探索出一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人才培育与农业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当前,乡村产业已突破传统范畴,呈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发展融合、多重要素融合的新格局。”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帅表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让学员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中去,正成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育人“塑骨”——
筑牢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以前推销产品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看着网上别人热热闹闹的,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入手。”闫辉是山东芳蕾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的导购员,平时主要向顾客推介公司主打的系列玫瑰产品。电商浪潮下,实体经营或多或少受到冲击,她也想尝试网络直播带货,却一直求学无门。
如今,经过严格选拔,她多了一重身份——济南市学用贯通试点农产品电商专题班学员。“老师们不仅教授音视频制作技术,还会根据不同电商平台的特点,对目标客群作出分析,很有实用性。”闫辉坦言,随专题班前往杭州标杆电商企业实地观摩,自己开阔了眼界,了解了电商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先进运营模式、前沿技术应用以及爆款产品打造逻辑,几场试播下来,也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
跨区观摩交流、注重实训实践,是济南市学用贯通试点的突出特点之一。针对以往农业人才教育培训“学用脱节”问题,济南市创新育人理念、更新培训体系,结合乡村产业发展新趋势,精心设置了乡村农文旅与乡村运营管理、乡村新型服务业、三产融合等专题班。不仅有理论讲授,更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开展技能竞赛等方式,打破传统课堂局限,让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实现适应农业农村新业态、新职业、新工种的复合型素质提升。
“服务产业与人才,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局面,做到精准有效、有的放矢。”济南市农广校校长田相旭介绍,试点创新打造“三单联动”机制,通过“产业需求-政策资源-服务供给”的动态匹配,精准对接济南市各大农业产业集群的人才缺口,“我们坚持以农为本宗旨,锚定人才培育和乡村产业发展两大核心任务,践行服务、融合、贯通三大理念,抓实‘选、学、跟、用’四个关键环节,配套N项精准服务,全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
从以前“人找政策”到现在“政策找人”,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加速了培育成果转化。目前,济南市学用贯通试点10余家学员企业实现产品常态化入驻大型连锁商超,有效提升农产品销量及溢价。一批复合型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涌现,为地方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育企“强身”——
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一枚鲜花饼里有多少花瓣?有企业称一枚饼里至少有6朵鲜花。而当一家企业鲜花饼日产量达到8万枚,其背后往往代表着巨大的劳动投入。
济南紫金玫瑰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庆燕就曾为这件事发愁。公司主营玫瑰相关食品,传统上花瓣依靠人工分拣,生产效率一直受限。去年起,她参加济南学用贯通试点课程,在外出观摩时受到启发,成功带领团队创制出玫瑰花瓣自动分拣技术。如今,公司不仅深度开发出玫瑰饼、玫瑰酱、玫瑰阿胶等系列产品,还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
秦庆燕的经历在济南农业企业家群体中颇具代表性。平阴玫瑰是济南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种植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但长期陷入同质化竞争,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济南素业玫瑰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子杰也是学用贯通试点学员,公司原本专注供应链业务、利润微薄,参加三产融合班培训后,她开始尝试引入先进设备、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了自家产品价值。
除了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近年来也成为振兴乡村产业的生力军,济南学用贯通试点聚焦农业生产经营中学员短板开展针对性培训和资源链接,激发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在莱芜区牛泉镇马家庄村,锦绣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军峰原本从事对外贸易,携资金返乡却缺乏种植技术,在接受培训后,对其进行跟踪服务,协助引进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技术团队,让门外汉搞起农业也“心里有谱”;在济南市南部山区柳埠街道苇沟村,老支书孙茂财带领乡亲因地制宜发展起黄精种植,却苦于“种在深山人未识”,学用贯通试点学员尹一帆到来后,凭借原本从事传媒行业的专业技能,让村里的带货账号短时间涨粉五六千,道地药材就此插上“电商翅膀”。
“培训搭台、学员唱戏”,已成为济南学用贯通试点的普遍写照。在山东省农广校校长赵冰看来,乡村产业振兴的广阔实践,为学用贯通提供了具体转化场景,济南市将人才培育嵌入产业发展中,实现“培训内容对接产业需求、人才服务支撑实践转化”,颇具示范意义。
育商“铸魂”——
提升产业资源整合效能
最近,济南学用贯通试点学员、山东农夫田园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韩振省忙得不可开交。平阴、莱芜两地携手研发了一款生姜玫瑰饼新产品,他既要为各区县特色农产品入驻济南市农广校打造的助企惠农展馆做对接,还要为新一期学用贯通试点学员培训备课。“学生”变“老师”身份转换的背后,则是济南学用贯通试点鼓励跨班、插班上课,常态化开展集体讨论,引导学员互相启发的创新思维。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市场体系和繁荣的商业生态,然而,“小、散、弱”却是农业发展普遍瓶颈。在更广泛的层面,济南学用贯通试点将整合、链接的思维用于助推产业发展,将单一培训平台扩展为资源互补、抱团发展的赋能平台,提升了地方特色产业全链条资源整合效能。
一方面,组织学员成立“产销联盟”,解决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资源有限、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等痛点。通过提升组织化程度,让学员们在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合作时掌握更多话语权,同时,补齐质量安全、标准认证、品牌打造等短板。
另一方面,开展品牌授权及入会流程实践实操,推广使用“泉水人家”等区域公用品牌。帮助学员借助品牌影响力拓展销路,引导他们根据市场反馈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为保障试点项目的有序推进与长久发展,济南市农广校成立乡村振兴专家辅导工作室传经送宝,组建高素质农民共富联社抱团发展,打造“农者云歌”等公用品牌拓宽产品销路,搭建电商运营基地打通产销链路。一系列平台让农民“学得精、干得好、赚得到”,真正实现“人才激活产业、产业反哺人才”。
锚定产业育人才,闭环服务促振兴。济南市农业农村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分管领导刘振伟表示,下一步,将在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与赋能服务、加强学员金融信贷支持和推动培育体系与乡村振兴政策协同等方面继续发力,以学用贯通综合试点为契机,持续优化培育模式,强化“产才共兴”生态,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探索新的模式和路径。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