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良种,万担好粮。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始建于1956年的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吉林省历史较早、实力较强的农业科研机构之一,曾经创造出水稻塑料薄膜旱育苗技术等革命性成果。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度重视并支持农业科研,2024年,市农科院科研工作结出硕果,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贡献。 坚持种业创新,育种研究取得新突破。
2024年,市农科院共通过审定品种18个,其中:国审玉米品种2个、省审水稻品种12个、玉米品种2个、大豆品种2个,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11篇,其中被SCI收录1篇;全院有在研项目2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8个、省级项目14个、市级项目3个;参与申报国家科技部“粮丰”项目1项,组织申报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2项、通化市科技发展项目4项、通化市人才团队项目1项......这一系列数据是我市聚焦种业创新、育种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市农科院各课题组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共赢。2024年,市农科院与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青岛清原农冠种业等多家国内大型种业深入合作,与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科技学院、台州市农科院、丹东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技术和人才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第五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育种联合攻关推进会上,市农科院报送的“通系943”“通禾861”荣获金奖;在2024年吉林省农作物高产品种竞赛活动中,市农科院选育的“通育271”和“通禾8501”两个水稻品种获得二等奖,亩产均超过750公斤;在大豆育种领域,市农科院承担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的“大豆优异种质异地精准鉴定”项目,选育出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通农943”“通农15”“京通绥1号”“通农25号”等品种通过审定。
2024年8月,市农科院在甘肃张掖举办“南北学院”第一届玉米育种交流研讨会,200多名国内科研院校专家及种业企业代表与会,会上交流种质资源100余份,实现了由经验交流向资源交流的转变。 在强化自身科研实力的同时,市农科院还与兄弟单位深化交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024年,铁岭市农科院、台州市农科院、山东登海道吉种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到市农科院考察学习。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所、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则应邀前来作学术报告,拓宽了科技人员的学术视野。市农科院还通过学术交流汇报会、秋季大比武、优势组合多点鉴定及直播交流等活动,提高科研实力。 坚持完善“选育管用”全链条,人才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市农科院坚持完善人才“选育管用”全链条的结果。
2024年,市农科院共评审通过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3人,小级聘任25人;全院有4人被认定为D级人才(有一人已取得研究员资格)。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大力实施“练苗计划”,推选在岗位任职锻炼6人,选派2名优秀科研骨干到省农科院挂职锻炼,由省农科院派驻1副院长指导工作,提拔、选派副院长2人。为了打破科研行政界限,市农科院推出“科研行政一体化”制度,选用优秀科研人员担任行政职务,行政人员则全部进入科研一线。此外,市农科院还推出首席专家”制度,在水稻所、玉米所、大豆所和植保所分别选举1名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引领学科方向,建设超级研究课题。 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 市农科院除了抓好科研本职工作,还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户”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抓好驻村服务工作,认真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700多人次。科研人员一边开展田间农业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种植技术难题,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一边定期在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推送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讲解视频,浏览量86万余次。在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同时,市农科院还与吉林省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共同建立实训基地,面向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活动3次,受教学生达500多人次。2024年,市农科院被评为“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