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宋建波)发挥绿色金融对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大同农商银行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引导信贷资源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流向理念和技术更加绿色化的产业,以绿色信贷促辖区经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截至目前,该行绿色信贷余额4.82亿元,较年初增长29.22%,同比增长48.31%。
完善配套措施,支持绿色项目发展。一是完善制度保障。为持续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建设,以绿色信贷促经济转型,实现金融与绿色产业的协同发展,山西省联社印发了《关于发展绿色金融助推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通知》,大同农商银行积极落实文件要求,制定绿色信贷投放计划,梳理存量贷款,建立绿色信贷投放台账,持续推动绿色金融加快发展步伐。二是支持多个绿色项目发展。积极对接政府相关部门,获取绿色项目“白名单”,召开银企对接会,及时了解绿色企业融资需求。目前,该行为节能环保产业发放贷款3120万元,清洁能源产业发放1亿元,生态环境产业发放2.68亿元。三是健全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成绿色金融、低碳经济相关数据信息交互平台,及时维护好绿色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企业的信用数据、排污许可证及环境处罚等信息内容,及时解决跨部门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加强对绿色企
业信息质量审查,保证信息准确真实。
补齐自身短板,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一是加强信贷队伍建设。该行于2023年加快设立绿色专营机构或服务窗口,专门对接绿色企业及项目,培育专业信贷人才,深入学习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对于绿色金融工作的政策办法,定期开展绿色信贷管理培训活动,做好人员知识储备。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尽职免责制度,适当提高绿色信贷不良贷款容忍度,对短期偿付压力较大但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企业,予以贷款展期、续贷或调整还款进度、期限等安排。三是建立健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环境风险等级等指标纳入信贷发放审核流程,严禁将表内外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两高一剩”领域,做好绿色企业的贷后管理工作。
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均衡配置信贷资源。一是加大绿色信贷考核力度。科学合理制定FTP考核制度,提高绿色信贷占绩效考核内容的比重,“按月”通报全行绿色信贷资金投放进度,设立专项绿色信贷额度,扩大绿贷占贷款业务比重。二是探索多样化融资模式。开展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创新项目收费权、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抵押担保方式,扩大担保物范围,持续探索“银行+担保公司+企业”三方合作模式,扩大抵押、质押等担保类贷款的投放力度。三是引导
绿色信贷资源投放于多元产业。设计制造业、新材料、交通运输业等专门信贷产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高效节能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数字服务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