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收节,看见安徽农村新底色

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26    

  从一颗石榴的甜蜜速递,到一亩田的“丰”收账本;从新农人直播间里飘出的稻香,到老乡脸上最美的笑容……五谷丰登,是大地最深情的告白,更是秋天为辛勤的人们写下的田园诗篇。

  9月23日农历秋分,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在铜陵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举行。这场突出农民主体、农业主线、农村主场的大联欢,生动展现了安徽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新质生产力的交融共鸣。

  青白如初,表里如一的“望江挑花”

  非遗手艺,唤醒泥土深处的记忆

  丰收节不仅是农产品的展示,更是农耕文化的传承。在优秀农耕文化暨非遗创意产品展区,淮北泥塑、瞻淇鱼灯、阜阳剪纸、望江挑花、蒙城铁艺、凤阳凤画等技艺齐聚一堂。这些从土地中生长出的艺术,兼具南方的细腻与北方的豪放,古朴中见匠心。

  来自阜阳的程氏剪纸第二代传承人程兴红手握剪刀运用自如,经他手剪出的动物、古今人物、花鸟鱼虫千变万化,造型简洁而有韵味。

  在展区的静谧一角,“望江挑花”的展示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一位挑花女工正凝神屏息,手中的银针在棉布上下翻飞。她运用“挑、钻、游、织”四种手法,以蓝线在白布上游走,花纹轮廓便逐渐清晰。最令人称奇的是,绣品正反两面如镜像般一致。一位年轻观众低声念出展板上的介绍:“青白如初,表里如一——说得真贴切。”这一刻,古老的技艺与当代的欣赏目光相遇。

  望江当地成立望马楼挑花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支专业挑花女队伍,以“合作社+农户”的市场化运营模式,积极开发新产品,生产的挑花工艺品走向全国各地。这些精美工艺品,带着指尖的温度与匠心,走向更远的天地。

  蒙城铁艺则通过铁艺微缩展示农耕文化。铁艺碾盘、铁艺木杈、铁艺花朵,手工打制的各种铁制工艺品、铁制生活用品,让人惊叹铁艺文化的精湛。鲜妍明丽的凤阳凤画,象征吉祥美好,承载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期盼。

  瞻淇鱼灯

  阜阳剪纸

  淮北泥塑

  “我是第一次到丰收节展演,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农耕文化的艺术作品,非常有意义。”在程兴红看来,非遗正在从“被保护”走向“自我造血”,成为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支点。其意义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为乡村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标识与经济价值。

  非遗,不是陈列品,而是活化的“乡村基因”。在丰收节现场,阜阳剪纸、望江挑花、蒙城铁艺等非遗技艺,并非被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而是带着泥土气息、融入市场机制的活态产业。

  智慧农业播种机

  科技重塑,从“靠天吃饭”到“看数耕种”

  今年安徽丰收节,具身机器人、机器狗等新科技产品闪亮登场,与大家一起欢庆丰收。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让今年的丰收节更有“科技范”。

  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播种机是农事作业中的关键农机具。丰收节现场展示的圣达智能装备以其大幅宽的酷炫外表吸引了农民朋友的关注。

  “我们这台播种机是全国首台电驱气吸加气吹高速播种机,排种器、风机、全套电控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安徽圣达智能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白宗飞介绍,这款气吹播种机采用气吸加气吹方式播种,兼顾了气吸和气吹的双重优势,播种更均匀。搭配的是前置肥箱,可以使相同马力拖拉机拉更大幅宽的播种机,增大作业效率30%以上。

  “这台播种机作业速度能达到15km/h、播种精度能达到±1cm,但价格只有同类进口设备的30%。而且界面简洁,操作方便,一些地方的农民朋友即使不认识汉字,都会使用我们的机器。”白宗飞说。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也拓展至新兴领域。安徽凭借优越的区位和产业链优势,正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宠物经济带动农业向高附加值转型

  在丰收节现场,宠物食品品牌卫仕受到年轻人的关注。随着宠物经济崛起,芜湖卫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23条宠物食品生产线,年产能达6万吨,目前已实现主粮、营养品、零食自产全覆盖,也是国内宠物行业目前生产线类别最多的工厂之一。

  “我们落户安徽,主要考虑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卫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部总监马丽告诉记者,公司正深化与本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宠物食品品牌。

  如今的安徽,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成立“1+5”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均居全国前列。

  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让今年的丰收节更有“科技范”

  当机器狗与具身机器人在田埂上行走,当智能播种机以15公里/小时的速度精准播种,农业的“底色”已悄然改变。这意味着,农业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而是正在演变为一门系统科学。

  安徽在省级层面率先组建农业科创联盟,正是试图从体系上重构农业竞争力。从“靠天吃饭”变成“看数耕种”,安徽农业新质生产力正“拔节生长”。

  绿色食品展区,观众可以实现“按图索味”

  数字游民,在稻香中敲代码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格子间,走向田野与山川,“数字游民”不再只是一个时髦的标签,而是一种真实可感的生活方式。

  他们带着电脑、相机、吉他和梦想,在乡村的晨光里敲下第一行代码,在傍晚的稻香中剪辑下一段影像。他们不只是“远程办公”,更是在用创意和热情,重新连接人与土地、城市与乡村。

  在丰收节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展中,BTU数字游民社区的展台打造成露营地,一群身着户外装的年轻人正在露营场景中交流创意。“乡村不只是故土与乡愁的载体,更是青年施展才华、实现热爱的广阔天地。”BTU宣传人麦兜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艺术共创、论坛对话、影像展映、音乐现场这些温暖又鲜活的形式,让城市与乡村相连,让一个个闪光的想法落地成真正有温度的项目。

  他们运营的祁民公社位于安徽黄山市祁门县平里镇,是国内首个数字游民社区支持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实验。社区以“产业x社群”为核心,既是数字游民的共享生活与创作基地,也是乡土产业的创新孵化场。

  BTU安庆社区则以“逐溪卧龙,仰望星河”为灵感,把自然与创意连接起来,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数字游民聚落。

  坐落在大龙山脚下的余湾村,溪水环绕、星空可见。社区以九栋建筑串联而成,分布在卧龙溪畔。这里既有手作、艺术、蒸馏、文创、创意和数字工坊,也有咖啡店、游民礼堂和舒适公寓。无论是写小说、拍照片、做设计,还是尝试新的创业项目,都能在这里找到舞台。

  “我们通过在乡村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实验场,让青年们在此共居、共学、共创,探索生活与产业的更多可能,为乡村注入活力。”麦兜介绍,接下来,他们还将联合长三角各地的数字游民社区、青年空间与创意机构,办一场充满烟火气与想象力的跨界聚会。

  市民走进乡村,与农民共庆丰收

  在稻香中写代码,在溪流边做设计,数字游民将创意、技术、流量带入乡村,重构了“乡村工作”的定义。他们不是简单的返乡,而是“城乡双栖”的生活实践者,打破了资源单向流向城市的旧有格局,为乡村带来可持续的人才流、信息流与创新流。

  今日的安徽,“江淮粮仓”更加丰实,“千万工程”绘就和美乡村,农业新质生产力如树参天,乡村产业如林成势。传统农耕文明、现代科技力量与青年返乡潮流,正在这里发生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