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赋能计划”助村干部“挑大梁”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孙伟峰 丁洋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6    

  在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邵家庄村,村党支部书记邵天成举着手机直播带货,身后是忙碌的无花果包装线。过去果子烂掉三成,现在冷链技术让鲜果直接卖到北京、上海,售价翻了三番!这正是威海以党建引领,通过“赋能计划”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的鲜活成果。

  作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践行者,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决定着乡村发展的成色。自2016年起,威海市启动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2021年联合威海职业学院升级为“赋能计划”,走出了一条村干部育成新路。如今,威海在全国率先实现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50岁以下村干部学历教育全覆盖,村干部从“学历洼地”走向“能力高地”,催生4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89个省级和美乡村、21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生态育人”重塑乡村振兴组织引擎,为全国提供了“威海方案”。

  最近,邵天成把《无花果冷链流通体系》确定为自己的毕业课题。培训期间邵天成的课排得很满:7门政治理论课筑牢了思想政治根基,14门专业课聚焦岗位需求和履职能力,实践课结合村庄需求和个人发展,开设美丽乡村旅游与民宿管理、电子商务与直播带货、特色现代化种植养殖、乡村现代化治理4个实践锻炼方向。他还完成两份本村调研报告和8项跨村带题作业。“将学习成果直接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了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邵天成说。

  和邵天成一样,村干部是“政治课+专业课+实践课”三维体系的受益者。在50名高校党校教师、农科院专家组成的理论导师团,50名优秀村支书、企业家组成的实践导师团,“一对一”的帮带下,学历不再是唯一标尺,学员参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可按标准折算为学分,形成了“干得好就能学得好、学得好更能干得好”的良性循环。

  “从‘看热闹’到‘挑大梁’,我用了两年时间。”众多村干部都和南海新区小观镇东浪暖村党支部书记蔡曙江一样,实现了从认知、实践到成长的能力“三阶跳”。认知层注重观念革新,蔡曙江学完案例后,推动本村“渔家乐集群”落地,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集体增收150万元;实践层强调行动创造,邵天成在导师指导下突破无花果冷链技术,运输半径从300公里扩展到1500公里,损耗率从30%降至10%以下,售价提升300%;成长层实现生态迭代,学员的实践成果反哺教学,形成“村庄问题—教学资源—实践创新—生态更新”的良性循环。荣成东楮岛村委委员王越豪开发海草房民宿,集体年收入从不足10万元增至300万元。

  如今的威海,有着相当稳固的“政校行村”协同共同体。政府主导定方向,威海市投入1100万元专项经费,市委组织部统筹政策,建立“村庄痛点数据库”,并将学习成果纳入干部选拔标准,激发村干部内生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院校主责抓实施,威海职业学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在全市设立4个协同教学点、50个赋能实践站、72个镇(街道)党群教育中心,构建网格化教学网络,创新“集中面授+送教下乡+在线辅导”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直达基层,解决学员工学矛盾,让村干部“就近学、随时学”。同时,出台了《赋能实践站建设和管理规范》,深耕实践教学,开发18门校本课程,教师们带着课件、工具包把课堂搬到合作社、民宿院落、直播工坊、田间地头。行业协同强资源,党校、农科院、企业等提供双师资源与技术赋能,威海市委党校教授主讲乡村振兴专题,市农科院专家传授果树种植技术,电商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与培训,“网红书记”陶新霞带动178名书记和村民成为“乡村主播”。村庄支撑筑阵地,50个赋能实践站分布在产业链上,既是教学课堂,也是实践赛场,高新区佃里院村将合作社作为实践站,让学员在运营中“学中干、干中学”。四方联动形成了“需求触发—教学响应—资源重构—成果应用”的闭环。

  截至目前,威海“赋能计划”已培养近3000名学员,实现50周岁以下村干部学历教育全覆盖,15%的学员担任村(居)党支部书记或主任,160余人当选省市区“两代表一委员”。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