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们的实践课堂,从总书记曾亲临视察的梨树这片黑土地开启。在梨树,“梨树模式”的密码被层层揭开,科技力量为黑土护航、为增产赋能;在伊通,实践课堂绘就了黑土地“生金”的图景,探访了技术、产业、生态共生共荣的振兴样本;在四平战役纪念馆,赓续红色血脉,黑土粮仓激荡科技兴农新使命,红色沃土上书写了“藏粮于地”的时代答卷。让我们跟随学员的脚步,去探寻黑土地上的科技答案,感受从理论到实践的生动转化——
黑土沃野上的科技实践课堂
——吉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省级骨干培训班侧记
8月15日,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市农业农村局承办的为期五天的“2025年吉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省级骨干第一期培训班”圆满结束。学员们完成了理论学习,深入梨树县与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农业实训一线,实地领悟保护黑土地、守护国家粮仓的重大意义,亲身感受科技赋能农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澎湃活力。
聚焦梨树实训 掌握科技“金钥匙”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如何守护好这方沃土,让它永葆生机?此次培训班的首站实践课堂,在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视察的梨树县拉开帷幕。学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亲身探寻科技赋能黑土保护与粮食增产的“梨树密码”。
在梨树县百万亩玉米基地,学员们跟随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纪东铭的脚步,走进全国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核心区。国内外顶尖农化企业的展台和示范小区依次排开,智能监测设备、全程防治方案以及精准施药、施肥技术直观展示着为玉米生产“保驾护航”的科技力量。在兴农富民实训基地,“富民105”等优质玉米品种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完美结合,清晰诠释了“良种配良法”的增产逻辑。
“以前在课本上学‘梨树模式’,总觉得抽象。今天在试验田亲眼看到,尤其是那个水土流失对比演示,太震撼了。回去我就想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一位学员在观摩后深有感触地说。
最直观的冲击来自孟家岭镇的对比试验田:一侧顺坡种植的地块沟壑纵横,暴雨冲刷痕迹触目惊心;另一侧采用“梨树模式”的地块,在厚厚的秸秆覆盖层下,土层平整如初。“秸秆就是黑土地的‘防护衣’。”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的讲解让学员们明白——免耕播种与秸秆覆盖的组合技术,正是保水保土的关键所在。
“我们把总书记‘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的嘱托,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王贵满在现场介绍, “秸秆覆盖免耕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还让玉米增产,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在中国黑土地博物馆,从亿万年土壤演变到黑土退化警示,从科研人员的田间日记到“梨树模式”的推广地图,学员们系统理解了守护“耕地中大熊猫”的重要性和科技路径。
王贵满对学员们说:“‘梨树模式’的四大技术体系,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目标就是让黑土地‘越种越肥’。” 此次梨树实训,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保护黑土地,既要心怀敬畏,更需手握科技的“金钥匙”。
聚焦伊通实践 种出致富“金疙瘩”
离开梨树后,学员们来到伊通满族自治县。这里的实践课堂,跳出了单一技术范畴,铺开了一幅“技术+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的振兴画卷,为黑土地挖掘多元价值提供了生动样本。
在马鞍镇的田野里,伊通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史海鹏正在进行现场教学:“30厘米,这是秸秆‘入土为安’的最佳深度。”自2016年“秸秆深翻”推广以来,6700公顷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个百分点,显著增强了抗旱能力。学员们使用测土仪,实时数据有力印证了“深翻还田”的改土实效。
“秸秆深翻不是简单埋土,是让黑土地‘喘口气’,恢复活力;产业融合也不是简单相加,是要让每个环节都产生附加值。” 史海鹏阐释道,“伊通的实践证明,黑土地不仅能种出优质粮食,更能种出致富的‘金疙瘩’。”
在吉林省铠绎农牧业实训基地,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的大樱树,与毗邻的樱桃酒厂、秸秆加工车间形成奇妙联动。“一颗樱桃能延伸出6条产业链。”基地负责人介绍,从种植、酿酒到秸秆饲料加工、旅游采摘,这种闭环模式有效抵御了市场风险,提升了农业韧性。学员们参观时,恰逢旅游团体验酿酒工艺,农旅融合的热闹场景,让大家看到了农业的“多元价值”。
走进伊美生态园,智能温室里的草莓长势喜人,满族风情的贝勒府接待中心宾客盈门。“牛粪发酵成有机肥滋养果蔬供游客采摘,秸秆加工成饲料喂养黄牛——整个园区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园区负责人指着循环流程图介绍。学员们算了一笔账:仅旅游采摘一项,就让果蔬溢价30%以上。
最令学员们耳目一新的是伊通镇的“稻蟹虾共生”基地。水稻田里,河蟹爬行留下细密的痕迹。“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蟹粪就是天然肥料。”基地技术员说。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后,“伊通大米”成为北上广深的抢手货。
“以前总认为农技员只管‘怎么种地’,今天才深刻领悟,我们更要懂市场、懂融合。”一位学员感慨, “伊通把‘好米’通过稻蟹虾共生做成‘好品牌’的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从秸秆还田的实用技术到农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伊通的实践课堂向学员们揭示:黑土地的潜力,远不止于粮食产量,更在于其孕育产业振兴、生态富民的无尽可能。
聚焦初心传承 赓续红色血脉
培训班的实践课堂迎来最后一站,学员们从广袤的黑土田野走进庄严肃穆的红色场馆。在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又是革命老区的四平市,一场融合历史与现实的“初心课”,为科技兴农的使命注入了厚重力量。
在东北民主联军四平保卫战指挥部旧址,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吸引了学员们的目光。1946年,革命先辈们曾在此指挥关键战役,为东北解放奠定基石。“当年根据地群众推着独轮车支援前线,献上自家口粮,如同今天我们守护黑土地,都是为了端牢‘中国饭碗’。”讲解员的话语,引发了学员们的深深思考。
步入四平战役纪念馆,“四战四平”的历史画卷震撼人心。面对战壕实物、军民情深的老照片,学员们久久驻足,感悟着这片土地的牺牲与奉献。
“此行不仅学到了技术,更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一位学员在参观后动情地说, “回去后,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梨树模式’推广给乡亲们,把四平的红色故事讲给下一代听,让守护粮仓的信念代代相传。”
经历了红色教育的洗礼之后,学员们投入到实训总结会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纪东铭的总结掷地有声:“从‘梨树模式’的探索到‘稻蟹共生’的创新,从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到农文旅产业的融合,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在以实际行动回答时代之问,都是在赓续革命先烈保家卫国的精神血脉。”
“黑土地不仅是我们的粮仓,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家园。”纪东铭说, “我们这一代农技人,既要运用科技力量让土地多产粮、产好粮,更要时刻铭记,每一粒丰收的粮食里,都凝结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担当。”
这场横跨科技田野与红色热土、连接历史启示与现实实践的培训,让学员们收获的远不止于技术要点。一份沉甸甸的守护黑土、振兴乡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将学到的先进技术和汲取的红色精神带回基层,播撒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推动更多耕地实现真正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培训圆满结束。然而,对于每一位学员而言,在承载着光荣历史与丰收希望的黑土沃野上,守护国家粮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才刚刚扬帆起航。更多丰收的希望,正在这片红色基因与科技力量交融的土地上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