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西灵山县新圩镇凤凰果场,黑色无人机像侦察兵嗡嗡升空,用高清镜头把叶片上的病斑看得明明白白。果园里的“黑科技军团”——土壤水分仪、气象监测仪等设备化身24小时“哨兵”,实时采集土壤酸碱度、湿度、肥力及光照等数据。
凤凰果场呈现的这番“热闹”场景,是90后新农人陈璜用数字技术“爆改”家乡荔枝产业的生动缩影。传统荔枝种植“靠天吃饭”,严重依赖人工管护,效率低、成本高。2018年,陈璜回到灵山,接手父亲的荔枝果园,以数字赋能,演绎着全“荔”以赴的新农人故事。
技术革新
从“人力巡园”到“智慧管控”
“在这电子屏幕前动动手指,就能把果园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蒙大叔紧盯着陈璜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眼中满是惊叹。
以前,种植荔枝以人工管护为主。6个果园2000多亩荔枝的一次管护需要17名工人耗费3-4天才能完成。面临效率低,费人工、好果率低等问题。
为打破困局,2021年以来,对植保机械感兴趣的陈璜给果园带来“科技与狠活”——引入“无人机+AI”巡防技术。设备将无人机采集到的巡防数据,自动上传至AI云平台,生成“数字处方”。无人机再依处方精准消杀病虫害,智能灌溉系统按需配送水和肥,让果园管理又快又准,效率直接拉满!
现在,经过“智慧管控”、精准防护,6个果园的一次管护半天就能完成。一年下来可节省人工、用药、水、肥等成本近30%以上。
销售破局
从“地头售卖”到“云端预售”
灵山县有着两千多年的荔枝树种植史,其土壤含硒量高,是全国有名的“荔枝之乡”。可酒香也怕巷子深,以往销售渠道少,明明品质顶尖,却卖不上好价钱,果农们看着满树红果,心里既欢喜又犯愁。
瞧着这光景,陈璜急得几夜没合眼。他蹲在基地里,望着沉甸甸的荔枝筐,脑子里转着各种法子,终于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搞包园预售!
说干就干,每棵荔枝树都被他挂上了专属的“荔枝卡”。刚挂绿那会儿,果园就把每棵树的360°全景图传到网上,清清楚楚标着预估能结果数、每斤售价。消费者只要付点订金,就能当上这棵树的“主人”,开启“云养树”模式——果子从青涩到泛红的每一步成长都能实时看见,施什么肥、啥时候浇水,这些养护细节在“云端”另一头消费者的手机上也能“看”得明明白白。等荔枝红透了,买“荔枝卡”的客户既能带孩子来园子里亲手摘,体验一把丰收的乐趣;不愿采摘的,果园也会按标准摘好,冷链上门,48小时内,新鲜的果子就能从枝头到舌尖。
“这想法能行吗?”这是陈璜刚决定推出“包园预售”时,果农们对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没想到“荔枝卡”面市仅7天,就销售出1万多张,对应10万多斤鲜果。有位外地客商一次性就下单2000张,“我的北方客户特好奇荔枝是怎么长的。”
根据荔枝品种的不同,陈璜采用“包园预售”、电商直播等多元销售模式,今年虽遇荔枝“大年”,也不怕被贱卖了。
共富答卷
从“独善其身”到“兼济乡邻”
“我都快60岁了,真的还能学会这玩意儿?”
“劳大叔,无人机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操作,我们前段时间新培养出一个比你岁数还大的飞手嘞!”
这是近日在培训基地里发生的一段有意思的对话。2024年,陈璜在果园里办起了“田间课堂”。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与团队的30名成员,手把手教学,免费将无人机飞防技术传授给周边农户。目前,经陈璜团队培训农户200多名,其中已有67人考核合格,获得“植保无人机操作证”,成为“持证飞手”。
不仅如此,陈璜还联合广西大学、广西农科院科研团队打造农业无人机服务平台——“桂鸟农服”小程序。该平台采用“农户点单、平台派单、飞手接单”的运营模式,用户操作像“滴滴打车”一样,只需在平台上下单,“持证飞手”便前往指定地点提供上门服务。
陈璜常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本事。”现在他辐射带动近千名农户发家致富。无人机在天上飞,数据在屏上跳,老荔枝树结出了新希望——这就是一名90后新农人给乡村振兴交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