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京畿大地热浪滚滚,但协同发展的步伐并未因此有片刻停歇。
成大业者需锲而不舍。近十年来,北京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强化与津冀的协同联动,扎实推动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日前,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地,探访北京市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高质量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每一寸土地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副中心始终把控规作为规划、建设、治理的基本依据,并按照控规编制完成了12个组团深化方案和拓展区规划,以高质量发展的规划蓝图把每一寸土地规划得清清楚楚,指导着副中心城市框架以破茧化蝶之势有序拉开。”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胡九龙介绍。
据了解,副中心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升对首都功能的服务保障能力,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近3年,副中心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城市框架有序拉开,第一批市级机关顺利迁入副中心,年底前启动第二批市级机关搬迁。同时,全力打造以重点功能区和特色小镇为重点的高品质承载空间,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拔地而起。
在通州区一处北邻大运河、西邻六环高线公园,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的地方,有一片规模庞大的建筑群格外显眼,这里就是正在建设的城市副中心剧院、大运河博物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三个大型公共文化建筑及其配套设施。三大建筑项目设计方案均通过国际征集产生,并出自世界一流建筑设计团队之手。预计今年底,三大建筑全面完工并面向公众开放。届时,这里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群。
“我们要跳出北京看北京,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坚持不懈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胡九龙介绍,一年多来,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跨界道路已达10条,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连续四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意向投资额约1080亿元。
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医教发展
北京以南100多公里,世界瞩目的雄安新区令人心潮澎湃。
北京市始终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坚持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主动支持什么。2017年8月,京冀两省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新建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综合医院各1所,建成后,分别由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宣武医院提供办学办医支持。
教室窗明几亮,窗上印着北海白塔,玻璃上贴着史家胡同小学老照片……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今年9月份将正式迎来首批新生。
作为北京支持雄安建设的“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之一,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据了解,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的软硬件均对标史家胡同小学本校区。开学后,学校将把已经相对成熟的线上共研、理念共识、成果共享的线上教研体系复制到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助力雄安校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北京校区的优质课程、优质项目也会借助双师课堂的形式,与雄安校区进行对接,力求实现教学资源无缝衔接。
北京优质医疗资源也将在雄安新区得到延续。作为雄安新区首家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建设的高水平综合医院,雄安宣武医院的建设也备受瞩目。
“雄安宣武医院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包括1栋门诊楼、2栋医技楼和2栋住院楼。”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邹宏雷介绍,项目设计整体建筑形态吸收了白洋淀独有的万亩淀泊、苇濠交错的原始生态元素,按照雄安新区窄路密网的城市风格要求,整体建筑进行条块化造型设计,将西北侧的城市绿谷和水系风貌引入院区。
除雄安宣武医院外,雄安新区还与北京市卫健系统深化京雄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紧扣雄安新区医疗服务需求,充分发挥北京技术资源优势,采取定期坐诊、基层义诊、现场教学等形式精准对口帮扶,不断推动雄安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打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协同创新模式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市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开展跨区域联合研究、应用场景示范建设,引导形成“在北京创新研发、在津冀验证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增强区域产业的互补性。
走进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投公司”)的展示大厅,各式各样的轨道车辆模型十分引人注目。这些模型都是公司旗下装备集团设计生产的高端轨道列车装备的缩小版,而真正的实体装备是由位于河北保定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生产。
“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是京投公司在“一体两翼”的整体规划下,依托股东资金、技术及行业积累等优势资源,积极打造的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河北基地项目是2018年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落成并逐步形成批量产能,员工规模近千人,已累计下线16种车型,近600辆。”京投装备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钱兆勇表示,项目不仅拉动了保定地区的就业和经济,也对培育首都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提升河北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改善保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设计+保定制造”模式也是北京强化产业协同延伸,推进京津冀“三链”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从2015年起,北京设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专项’支持北京市优势创新资源与津冀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引导北京市适用科技成果在津冀协作地区转移转化,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以科技创新引领合作地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协作与支援合作处处长周静为表示。
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投入近2.2亿元科研经费,立项支持86项课题,引导社会投入5亿元,聚焦智慧城市、新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支持了一批北京成熟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转化落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篇大文章。下一步,北京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担当,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联合津冀共同抓好重点任务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
(责任编辑 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