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书院是运城中学、运城学院等的前身,创建于明正德年间,曾位居全国十大书院之六,因位处河东大儒王通、王绩、王勃故里,司马光、卫夫人家乡,文脉深厚,人才广播,荫泽荣耀,影响宏大。每当回乡瞻视,总会心潮涌动,感慨万千。特别看到占地三千多亩,既高大浑宏,质朴隽永,又时尚现代的运城学院从一片荒滩起步,艰苦创业40余年,其间三更校名、三迁校址,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潜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是感动万分。
以全国著名演讲家景克宁、著名语言学家孙功炎、俗语研究专家王树山、盐文化研究专家柴继光、电子信息专家王振民、《西游记》研究专家李安纲等为代表的一代代学人扎根河东,安贫乐道,先后培养了6万余名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也铸就了学校在山西高等教育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和知名品牌。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坚持走融入运城、服务地方、突出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转型发展道路。现在占地3089亩,拥有51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1300余人,并分别于2012、201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与审核评估,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抚古时遗迹,叹时光瞬忽,怀乡欢喜,歌以咏志。
募资筑学半千年,
碑铭慈辉照福田。
泛舟禅师法塔下,
子仲虔智蕴乡贤。
毁冢传奇托异梦,
栋梁森荗敬池盐。
振兴中华商大计,
莫负初心再登攀。
注:子仲,张子仲明正徳年间任河东巡盐御史,河东书院带头募捐者。
泛舟禅师塔,国保级文物单位。在河东书院旧舍旁边。
河东书院创建于公元1514年,当时正是明武宗正德九年。河东巡盐御史张仲修大人,接受了本地广大士绅的提议,自己牵头募集善款,为河东地区创建了一所高等学府,命名为“河东书院”。河东书院自建成到停办先后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朝代,共423年,是原河东地区三朝最高学府。
河东书院的建立是同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连在一起的。
据安邑县志第十三、十四卷中《响当坟》记载:元末明初,有一百姓,善风水,世居运城以西。其子羡慕父术,屡求葬地,不答。直到其父病危,问之,乃曰:“恐怕你无福。可于我死后,抬棺至西北方五十亩地内,遍游之,绳断之处即葬地。见有铁冠者过,乃下葬之时。但殡后百日不能离家,则贵不可言。”言毕气绝。子遵父嘱,在五十亩地内抬棺遍游,果然无故绳断,但铁冠者未至,不敢下葬。忽风云大作,盆雨倾注,适有行人头顶铁锅而过,遂欣然下葬。此后,子不出户庭半步。至九十九日夜,子忽思:“次日款待亲戚,酒礼未备。天明已足百日,当无妨忌。”于是,凌晨赶至运城。城门未开,便卧地等待。此时,城内御史梦见有一白发者告曰,接驾、接驾,如此反复数次。御史惊起,开城门观之。只见一孝服者卧于城门之外。询之,不言。又问,子才实言相告。御史大惊。恰在此时,又闻城西北葬地鼓乐喧天,象是后端即将登基之举,便惊。遂带兵马追其葬地,掘其墓穴。果真白气一道,直入云际。闪烁之间,似见乘马者多人升天而去。御史惊叫:“好险,好险,河东竟有这等风水!如果不是掘墓及时,我朝必将亡矣!”为此,遂在此地筑起“九峰山”、万岁碑和历代帝王祠等,意在镇压河东正气,破坏河东风水。
这个传说,虽属荒渺,但传者甚像。于是,河东百姓便寄希望于这块“风水宝地”,期望在此地建造学堂,育出一批“秀才”、“举人”和“清官”来。
“兴学”的期望终于实现了:明朝正德九年(1514)春,河东百姓终于通过集资这个方式,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一座“河东书院”。
据《河东书院》碑记:“正德甲戍春,御史安阳张子仲修,巡盐河东,官史革愆,商民胥悦。夜读书,昼诲诸河东生,乃从官师之请,作河东书院于路。于是,诸车人、店人、牙人愿献木石及力,诸工师愿献能,诸园薮愿厥植。乃选义士命理,乃筑堵周七十雉,乃作‘先门’三稳南面,北渡石桥,‘仪门’三稳,又北,‘讲经堂,五稳……”碑文告诉我们:当御史张仲修顺应本地官绅儒生,计划兴建学堂时,许多赶车的、开盐店的、作生意的、当经纪的,都愿意献出木材、砖石、钱财和劳力;许多能工巧匠愿意义务做工;许多务农种树养花的愿意献出土地、树木和花草。于是就挑选了几位正派的人士具体负责承办建校事宜。
河东书院自建成到停办先后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三个朝代,共423年,是原河东地区三朝最高学府。
据县志载:明万历八年,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急改“河东书院”为“三圣庙”,才免遭劫难;万历十三年御史赵楷更名“崇圣馆”;万历十六年御史吴达可又更名“育才馆”。清初恢复“河东书院”,清康熙十年(1671)御史布舒熊一洒重修。康熙二十年御史黄斐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河东道吴匡将其改为“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将其改为“省立第二中学校”(1911-1934暑假);旋又改为“省立运城中学校”(1934年暑假——1937)。1933年增设高中部,是一所高、初中具备的完全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于10月间奉令停办。这时初中部已编至五十三班,高中部编至第五班。河东一带沦陷后,校舍被日军占据,后被焚毁。至此,三朝学府仅存“藏书楼”。其它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九峰山”已成废墟,但假山、石桥遗迹可辨析。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河东书院座落在运城西北五公里处,今大渠办事处院内。据县志记载,原面积较大,占地30余亩,有学田40余亩,座北朝南。主要建筑顺着中轴线自前至后,其它建筑,两边对称。从中轴线向北,前有先门、仪门、讲经堂,堂前台阶上建有卷棚,台阶旁是两棵桐树,桐树外是松树,台下还栽有许多松柏和苦槐。在堂的东西两边建有五间房舍,相向而对。东叫“崇义斋”,西叫“远利斋”,还有两个“碑亭”,分别在两斋的南端,面南而立。在斋的背后建有花墙,和仪门之墙相交。仪门东边,有个“东号门”,是面南的。向北走,有“东上号门”、“东中号门” 和“东下号门”,再往北走上东序。在它前边有三个号房,都是面南的。自这门转路登上台阶,都有树木夹阶陈列,下边是楸树,中间是槐树、上面是桐树,在台阶背面是两棵梨树。台阶周围种着茨柏。
在“仪门”西边,有“西号门”,是面南的。沿西号门往北走,有与“东号门”规模体制一样的三座门,再北还有两个门,门前左右各有揪树。五间面南的“退思堂”建在中轴线上“讲经堂”之北,“退思堂”的北面,是“四教亭”。在堂东偏南下边的,是向西的“左曲房”,它后面是管文件人住的房子;在堂西偏南下边的,是向东的“右曲房”,它后面是勤杂工友住的房子。在西墙的西边有四排向东的单人住的小房间,叫“西蜂房”;在东墙的东边也有四排向西的单人住的小房间,叫“东蜂房”。在中轴线上“四教亭”的北边筑有一座土木结构的楼房,称为“书林”(又名“藏书楼”),楼上中间是祭祀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楼下有个象块圆形玉石的水池,叫“环池”。池内种莲,还可划船,是个“天光云影”的风景区。
环池北是“乱石滩”。滩的北边是“九峰山”。山间中峰上建有“仰止亭”,便叫“仰止峰”。山东面叫“杏坛”,山西面叫“桃源”,山旁掘有砖井,叫“源头”,山下有四洞,可由前山曲折通往后山,洞叫“游仙”。“莲池”在山的后麓。山上怪石嶙峋,重峦叠嶂,树木茂密,云雾缭绕,所以左山叫“豹变”,右山叫“风鸣”。前人登临藏书楼,有“怪石攒成九叠屏,层楼上倚六符星”之句。就是指“九峰山”而言。“环池”的东边是“石榴园”,建的亭子叫“日新”;西边是“葡萄园”,建的亭子叫“月种”。这两座亭的背面栽有松树,亭前有围绕菊花畦的篱笆,背松拥菊越过篱笆就可以观山玩景。在山北的西面有亭,叫“悠然”,它的后面有个“牡丹园”,亭子叫“丽景”;再往后有个“纫兰园”,亭子叫“余佩”,园子座东向西,亭子座北向南。另外,还栽了许多竹子,通过竹园的小路,可以达到山的深处。
在山北的东面有亭,叫“绿猗”,它的后面有个“荼縻(这个字应该还有个草字头,读mi)园”,亭子叫“微风”,再往后面有个“籍草园”,亭子叫“一般”,园子座西向东,亭子座北向南。从“仰止山”后,经过青杨林荫道往北走,就到了“游息亭”,再往北走,就进入“百果园”。这座山的北边东麓和西麓,都有砖井槐亭,用水车汲水,从山两边流过,南流通过源头井,再往南汇流到“乱石滩”,再往南汇流到“环池”。环池的东南和西南都设有水闸,东西两条水路,各流经蜂房、厨房、号门流到方塘,两流又汇于石桥,两边方塘又可向北流,灌溉山后各个园林和百果园。可见,整个书院门庭庄严,斋殿巍峨,讲堂宏敞,碑亭傲立,园林清雅,小桥古朴、环境优雅、风景宜人,真可谓河东一绝。前人咏诗一首,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河东书院的胜景:
胜地幽深草树新,
开先卜筑待居邻,
山连华岳环三晋,
水带黄河见七津。
剩有琴书期自得,
不妨鱼鸟月相亲,
诸莲径竹多风日,
坛杏宫芹与暮春。
河东书院的所有堂、斋、亭、园,不但布局讲究,风格清雅,而且一堂、一斋、一亭、一园,甚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碑一石,都与儒家的教育思想连在一起,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学生们进入“先门”,就想做个有道德的人;瞻望“仪门”,就会端正仪容;视碑石,就会使人对以后行为怀有惧敬之心;居住在斋舍里,就会静心寡欲,洗心从善;进入“崇义斋”,就检查自己思想是否正确;出了“远利斋”就考虑自己行为是否违法;登上“讲经堂”,就会刻苦读书;来到“退思堂”,就会思己行为,防止过失;站在“四教亭”,就正心诚意;抬头望山,就以仁为乐;低头看水,就以智为乐;看到两边的“蜂房”,就想到怎样修养思想、做好事业使它正确而恰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义者不错;“日新”的含义是忠,“月种”的含义是顺,不失忠顺才能表现出岁寒松柏不凋的气节;所建“松棚”,就是教育人永远向松树学习,以松为明,保持松树的风格;过“乱石滩”,意在使人勇于接受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登上“书林楼”,就会使你不断攀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游览“杏坛”,以追述古代,鉴古谱今,汲取经验教训;访问“桃园”,就会想起陶渊明渴望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在“悠然亭”休息一会儿,想想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千万不要干那些违背社会和自然规律的傻事;在“丽景亭”会看到大自然对我们的良辰美景;在“绿猗亭”会想到造物主给我们的奇珍异宝;在“微风亭”就看到气象万千、变化不息的宇宙,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天地间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求;在“余佩亭”,看看兰草,就会立志做个品端学优的人,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别人;“藉草园”内,棵棵小草装点大地,你就会想到只要对大家有贡献,即使做棵小草也很好。只要能象上面所说的那样,那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排除各种干扰而休息了,所以,“游息亭”建在后面。人很象各种树木花草,都要有个结果的,所以“百果园”建在最后。
从此可见,河东书院的所有堂、斋、亭、园的建设与题名,不仅显示了它的用途、特点和内容,而且都具有深刻的含义,起到了文以载道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有益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造物者的匠心与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