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晋县衙久盛名,
唐初裴寂桑泉荣。
北倚峨嵋借垣势,
南瞻中条派群峰。
东绵碧野千万里,
西望黄波百态雄。
果香钟灵传毓秀,
河东风物赏从容。
注:裴寂(573年-629年),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人,唐朝宰相。裴寂出身河东裴氏西眷房,隋末曾任晋阳宫副监,与唐高祖交好,后参与策划太原起兵,将晋阳宫物资充作军用。唐朝建立后,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封魏国公,曾征讨宋金刚,虽大败而回,但仍深受宠信。此后升任左仆射、司空等要职。贞观三年(629年),裴寂受僧人法雅牵连,被免官削邑,放归原籍,后流放静州,但却率家僮讨平山羌叛乱。不久,裴寂病逝,追赠相州刺史、工部尚书、河东郡公。
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破“大荔王城”,统一戎、芮,置临晋县。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属内史。
汉高祖元年(前206)为塞国地;二年(前205),改属河上郡;九年(前198),罢河上郡复为内史。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分为左内史。新莽时,改临晋为监晋 。东汉建武元年(25),复置临晋县。晋武帝改临晋县为大荔县。汉献帝建安五年(200),移临晋县治和左冯翊郡治于今陕西大荔县城。秦复改大荔为临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改临晋为华阴。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桑泉县,属河东郡。故址在今临晋镇东北十三里亭东村。唐武德元年(618)兼置蒲州,天宝十三年(754)移治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以临近晋州,故改名临晋县,属河中府。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属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属蒲州府。民国属河东道。1947年4月解放,1954年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
临猗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西南部,运城盆地北沿,东南与运城市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孤峰拱秀与万荣县相连,总面积1339.32平方千米。
临猗古称郇阳,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国。春秋时期大商人猗顿在这里畜牧牛羊,经营珠宝,成为商业鼻祖。历史上曾出宰相6人,当代名人有抗日名将傅作义,前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2019年,临猗县下辖9个镇、5个乡[3]。2018年,临猗县常住人口为59.547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398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3.942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314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7.140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30.6:22.5:46.9,全县人均GDP2410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