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让大汶口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蒲晓磊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5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诗经》中描述的汶水,就是如今贯穿山东泰安的大汶河。这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孕育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见证了山东泰安地区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大汶口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通过区划演变、地名传承等方式,将“和合共生”“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融入地域发展脉络。

为加强对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泰安充分发挥立法法赋予的地方立法权,注重立法保护文化遗址和悠久历史文化,让大汶口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7月24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实地探寻千年文化基因。博物馆里各种精美的文物和丰富的图片资料,生动地展现出远古时期海岱地区古人类的生活场景。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泰山南麓大汶河两岸,现存遗址范围38.9公顷,包括汶河北岸22.3公顷、汶河南岸16.6公顷,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

在大汶口遗址博物馆,小学生志愿者为游客讲解文物。

作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的核心聚落,大汶口文化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墓葬等文物,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实证。

泰安市大汶河历史文化研究学会会长李宗保介绍说,大汶口文化遗址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遗址出土的陶器、骨器等具有鲜明的礼制特点。

大汶口文化以农耕为基础、以礼制为纽带、以城防为标志,完成了从聚落到古国的跨越。它不仅是海岱地区的文明高地,更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传播,深度参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

“大汶口的先民们以磨制的石斧、精巧的黑陶和神秘的刻符,书写了东夷文明的辉煌篇章,他们用简单的石器开垦土地、种植作物、酿造美酒,甚至以象牙梳刻画出最早的‘太极八卦’雏形,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萌芽。”李宗保说。

立法保护遗址和历史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清理了133座墓葬,出土随葬器物与中原仰韶文化面貌不同,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物保护利用需求的提升,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管理职责不明、研究程度不足、展示利用力度欠缺等问题逐渐凸显,保护难度不断增加。

为应对这些挑战,泰安立法保护大汶口文化遗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文化根脉不断延续且不断发扬光大。

2025年6月1日起,《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条例》共5章32条,主要对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行为作出规定,明确了各方职责。

泰安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大汶口文化遗址是研究大汶口文化基本内涵的实物史料。《条例》的出台,为遗址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治依据,是以法治方式提升大汶口文化遗址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有力举措。

制度保障文化基因图谱

6月16日,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为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为促进大汶口文化遗址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条例》对文化遗址的合理利用原则、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建设、展示利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规定。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王笑宇认为,行政区划承载的治理沿革、民俗传统与空间肌理,构成地域独有的文化基因图谱,为文旅产品提供不可复制的“真实性”内核。

在王笑宇看来,当前市场“网红仿古项目”泛滥,本质是文化符号的浅层搬运;唯有基于真实历史层积的产品,才能形成“历史真实性—文化唯一性—体验延续性”的竞争壁垒。在这方面,泰安市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的“海岱文明高地”品牌,拥有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杜绝商业化对文化真实性的侵蚀,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为开发划定红线,有利于在有力保护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过程中,更好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促进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胡恒认为,加强对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需要在保护中守正传承,在利用中焕发生机。有了法治的有力保障,才能更好地将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带动相关服务业、文旅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