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日晒自成田,
生产历史五千年;
百味之王调味品,
最早食盐脱野蛮;
炎黄联盟统江山,
九黎蚩尤把血溅;(2)
天然结晶始唐尧,
商周或设掌盐官;
虞舜抚琴南风歌,(3)
由衷赞美多企盼;
隋唐垦畦浇晒法,(4)
产量翻番销路远;
六分之一出解池,(5)
国家税收做贡献;
盐运之城而得名,
道台衙门清末建;
转产芒硝元明粉,
洗涤化肥无机盐;
南风化工大集团,
国企改革称典范;
与时俱进永为先,
潞盐历史再翻篇;
条山脚下一池雪,(6)
五彩盐湖舞翩跹;
卧云岗上看凤凰,
禁墙内外焕新颜;
漂浮浴场洗黑泥,
护肤美容可保健;
唐代建筑池神庙,
救盐传说哑姑泉;
本届文化旅游周,
首推池盐博物馆;
规划设计八大厅,
展出藏品千余件;
新境市民有广场,
启动文化博览园;
退盐还湖促文旅,
生态转型新发展。
备注:
1. 盬 gǔ 〈名词〉,
(1) 盐池。盬,盐池。——《广韵》
据《说文解字》卷十二《盬部》,“盬”是特指河东盬(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
(2) 未经炼制的颗粒盐。猗顿用盬盐起。——《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贞索隐:“盬,谓出盐直用不炼也。”《左传·成六年》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註》郇瑕,古国名,在河东解县。盬,鹽也。猗氏县鹽池是。
2. 九黎蚩尤把血溅,蚩尤与炎帝、黄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之一,是当时黄河北岸最大的部落联盟——九黎部落联盟首领,是传说中最早制盐、食盐的池神和盐神,其部落内城位于运城市盐湖区东郭镇蚩尤村(有讹称池牛村)一带,曾被改为服善村、从善村,村中现有一蚩尤冢。据民间相传,盐池中的卤水就是与炎黄部落联盟战败被杀后的蚩尤血。
3.《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据《河东盐法备览》记载,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运城盐湖发现并食用盐。
4.垦畦浇晒法,又称“五步产盐法”,是由古代河东盐池盐工们发明创造的产盐制法,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解池[hàichí],我国最著名的池盐产地,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又称河东盐池。解池位于中条山的北麓,面对黄河由北向东的转弯处,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解池位于东经110°50'00"~110°7'30",北纬34°54'00''~35°04'00"之间,属季节性气候带,夏季气温高,多东南风,风速为四季之冠。夏季南风使解池的盐水加速蒸发,凝结成盐。正可谓是“仲夏有候风出,声隆隆然,俗称盐南风,盐花得此,一夕成盐”。
唐朝时,运城盐池盐利收入占到国库收入的八分之一;宋代时,更是占到国库收入的六分之一。基于盐的特殊重要性,在古代管理盐务的大多是一些朝廷重臣。北宋时,包拯曾以三司户部副使的身份兼任“巡盐御使”,主持河东盐政五年;清朝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曾兼任“巡盐御使”三年。
6.条山脚下一池雪,运城盐湖东西长,南北窄,四周高,中间低,形似“古元宝”状。南倚中条山,北靠峨嵋岭,东临夏县,西接解州,盐湖湖面烟波浩淼,硝田纵横如织,被文坛泰斗田汉先生赞为“千古中条一池雪”。它与美国犹他州澳格丁盐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并称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