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宇文利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21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高校承担着艰巨而重大的育人使命,必须坚持正确育人标准,坚守正确育人导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指导高校育人工作的根本遵循。当前,对于广大高校而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切实提升以这一科学思想理论指导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 高校育人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

  从思想基础和理论源头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彻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在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提出了具有原创性贡献的思想理论主张。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不仅有文化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还有文化建设的具体制度设计、政策安排和策略规划。因此,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把握这一思想的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从总体上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指导,并将之融入高校育人工作,应关注以下三个视角。

  从历史的向度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对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现代化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局和大势,无论是在历史之维还是现实之要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此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政治的高度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地位。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建设和育人中居于首位的工作。能不能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能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合格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卓越的服务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方针至关重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高校坚持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代替的思想指导作用。

  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价值。高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文化的养成所。高校育人的场域和方式多种多样,除去常规的课程课堂教学外,还有校园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育人等众多方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高校育人工作、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绝非仅仅在课堂上讲授习近平文化思想那么简单,而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高校育人体系的改革和构建,摒弃“唯知识论”和“唯技术论”,塑造高校育人体系的新结构和新风貌。

  2.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着力点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一方面,需要系统地、科学地运用其指导高校育人工作的总体改革,从高校育人工作的政治定位、思想方针、精神面貌、价值导向、中心任务、教育重点、育人职责、群体文化、教育传统、人才规格、校园舆论、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有步骤地、有甄别地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体系结构,形成用这一重要思想开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与提纲挈领、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的育人体系。

  融入高校教学育人体系。教学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育人是高校的主要职责,教学育人是高校育人的关键渠道。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教学育人体系,就要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用力气,努力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体系,创作学生爱读乐用、营养丰富的教材体系,配好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造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的课堂教学体系。在建设好“第一课堂”的过程中,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切实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各级各类各门课程中,不但要融入思政课教学,而且要融入其他专业课教学。同时,善于利用教育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校训打造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创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沙龙、研习论坛,在构建和谐共进的教学共同体中巩固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育人是教学育人的有益补充,是高校学生喜闻乐见、兴趣浓厚、参与度高的育人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在一定意义上讲,实践育人也是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多数实践育人项目都采取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社会天地进行实地考察、实践调研的方式。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目的在于通过实践育人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推动课堂理论学习和课外实践学习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实际相统一。需要指出的是,实践育人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包括实践教育设计和实践活动开展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从体系论的角度去把握与拓展。

  融入高校管理育人体系。高校是通过教育和管理实施育人的单位。管理活动不仅为育人实践提供支撑、服务和保障,同时也影响育人的效果、水平和质量。从目前高校管理结构看,以组织管理、网络管理、文化管理、心理管理、科研管理、资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发挥管理职能的基本依托。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管理工作好不好,管理体系健全与否、管理效能如何,都与高校育人效果息息相关。由此,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管理育人体系,就需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作用,建立健全以管理服务人、以管理教育人的机制和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管理资源,认真堵补管理漏洞,提升管理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3.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方法路径

  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高校育人体系建设,既是高校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理论武装能力、教育改革水平和社会服务效能的题中应有之义。概括地说,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需要在理论学习应用、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育人思路和提升教育实效上下功夫、出新绩。

  强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与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有其产生的哲学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主张。通过学习来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是将其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应通过贯通、持续、深入的学习,掌握其思想渊源、理论基础、现实要求和内容体系,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将其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宏观图景和精神实质,进而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打通高校育人体系建构的路径,开拓育人实践的新境界。

  加强高校育人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的日渐频繁,以及社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给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命题与新任务。建立健全高校育人工作体系,构建科学完善和积极有效的育人体制机制势在必行。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要在发展理念、人才规格、教育方法、教学模式和文化生态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为建设好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铺设新路。

  创新高校育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但与此同时,“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轻价值”“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育”的倾向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高校人才素质也还存在独立思维能力弱、批判思考和创新意识不强等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就要统筹并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一体化培养,制定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完善与教育强国要求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创新高校育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努力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育人工作是高校的本职工作,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作为人才的“加工厂”和“孵化器”,能否培育出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关系高校办学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坚持把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摆在高校育人工作的首位,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衡量标准,把立德为先、德才兼备作为检验高校人才是否达标、是否优秀的尺子,努力提高高校育人质量,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实绩和效果。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