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曲农商银行:“金融春雨”润“黑金”,菌农致富路更宽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王小宇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1    

  本网讯(通讯员 王小宇)七月的阳曲县凌井店乡,晨露还挂在木耳菌棒上,60多亩的种植基地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20个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悬挂的菌袋上,一朵朵黑木耳像撑开的墨色小伞,饱满厚实。王大哥正和工人一起采摘,指尖掠过温润的菌肉,放进竹篮里的声响清脆悦耳。“你看这品相,批发商早就订好了,今年少说能赚四十万!”他直起身擦了擦汗,眼角的笑纹里盛着藏不住的欢喜。

  谁能想到,半年前的王大哥还在为钱犯愁。作为村里最早“吃螃蟹”的人,他打小就琢磨着靠土地致富。今年开春,他翻遍了《食用菌栽培技术手册》,跑遍了周边县市的农贸市场,发现黑木耳因耐储存、易运输,在市场很受欢迎。“咱这山地的气候、水质,种出来的木耳准能卖上好价钱。”抱着这个念头,他在自家承包地画下大棚规划图,却在动工前犯了难——平整60亩坡地要8万,建20个钢架大棚得30万,再加上菌袋、菌种和灌溉设备,算下来还差一大截。

  “长这么大没跟银行打过交道,那天进农商行东凌井支行的门,腿都有点抖。”王大哥还记得5月15日那天,他攥着土地流转合同在营业厅坐了半晌。客户经理小郭看出他的局促,泡了杯热茶递过来:“大哥,您想种木耳?我们刚培训过食用菌产业的贷款政策。”当天下午,小郭就带着卷

  尺、计算器往基地跑,踩着泥地丈量土地,趴在田埂上算成本:“钢架大棚每平米造价120元,20个棚算下来36万;菌袋按每个2.5元算,6万个就是15万……”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最终在贷款申请单上写下“50万元”的额度。

  更让王大哥意外的是效率。第二天一早,支行行长带着风控人员再次上门复核,中午就通过了审批。“本以为得等十天半个月,没想到当天下午钱就到账了。”拿着到账短信,他当即联系施工队,三天后,第一根钢架就在地里立了起来。如今走进他的大棚,自动喷淋系统定时洒水,温湿度计显示着最适宜木耳生长的参数,这些都是用贷款添置的“新家伙”。

  在阳曲县,像王大哥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作为扎根县域70多年的本土银行,阳曲农商银行深知“产业兴则乡村兴”。去年冬天,总行就组建了“金融服务队”,带着最新金融产品走遍全县的乡镇。

  “以前办贷款得在村里、镇上、县城之间跑,现在客户经理带着pad上门,签字、拍照、提交全流程线上办。”凌井店乡菌农王大姐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今年扩种了5万袋香菇,服务队在走访时发现她的菌棚需要加装温控设备,当场授信15万元,第二天设备就运进了棚。

  数据背后,是阳曲农商银行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他们不仅送资金,更送思路——联合供销社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甚至帮着联系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产品保险。截至目前,3500万元信贷资金像毛细血管般渗入田间地头,催生出15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带动5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

  暮色中的凌井店乡,大棚里的灯光次第亮起,照得黑木耳愈发油亮。王大哥盘算着秋收后再扩种10个棚,“有农商银行撑着伞,咱种地的底气足着呢!”这底气,正是金融“活水”浇灌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