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印记

来源:三农经济时讯    作者:吴根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21-11-15    

  十月的天秋意甚浓,丰收的喜气洋溢在广袤的运城大地上,金黄的玉米,鲜红的苹果,脆生生甜滋滋的冬枣,碰牙流汁的酥梨,黑红的葡萄嚼一颗,甜的心都要沸腾起来,浓墨重彩的丰收景色里,我们乘坐的大巴车一路驰向《古运新城》今天的釆风地一一夏县。

  夏县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贯东西,连南北,辅射中原。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对夏县的印象初始并非悠久壮阔的历史,英雄文人辈出的史诗,简单的有些幼稚和不晓,虽是邻县却从未涉足,地方虽无去过对夏县人却不生疏,幼时记忆里毛驴陶器,编席油柳罐,都是夏县师傅的绝活。

  小时对夏县人的第一记忆是走街串巷卖陶器的汉子们。一头三尺多高的小毛驴,拉着辆近似平车样的小车,上面用草绳、烂麻绳,一道道来回缠绕分钩连成网状,紧罩着一车按大小套装的瓦盆瓦罐,空隙间放些小的香炉纸盆陶器,赶车的一边赶着毛驴一手扶着车,在铃铛声中吆喝叫卖着:卖瓦盆面瓮了。儿时听那有腔有味的叫卖声好奇怪:耶,他们说话的声音调儿咋和咱们不大一样呢?抑扬顿挫中有歌者的韵调,唱戏一样的腔板,蛮好听的。一群憨娃追着嘻闹,更稀罕长不大的小毛驴,大人说,家里用的瓦罐、瓦盆、面瓮,差不多都是夏县人做的。日落夜暗,卖瓦罐的就在生产队的槽头场院,将就一晚,毛驴在车旁嚼着草料,人抖开破旧的薄被子,往草房里半铺半盖,蜷缩着身子,默默地熬忍着寒冬的夜,看着叫人有点心酸,出门人真不易呀。

  还有一种手艺好似只有夏县人才会的,家里炕上铺的苇席多数也出于夏县工匠之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村都有存雨水的池泊,里面长满了芦苇,临猗人叫它莒子,雨水好的年月芦苇得水疯长,又粗又长,谁家里要新娶媳妇或乔迁新居,总要给新炕添几张新苇席铺在上面,有心计的人在苇子收获期就到池泊里挑些又粗又长上好的苇子存起来,等编席的师傅来给编席。那时小,一群小孩疯够了听说谁家有编席的可感兴趣了,特爱看,大家往场院里一挤,看着师傅将一根根芦苇四份破开,平铺在地上,再滚来一个碾麦用的石碌碡在芦片上碾压,好些个师傅都不用手推,一个人站在石碌碡上用脚踩着来回滚压,象狮子滚绣球,小伙伴们一个个都看傻了,眼瞪的圆圆的,好神奇,那么大个石滚子用脚踩着就能随意滚动。苇片子碾软活了,师傅又将它们平铺在地上有经有纬的编织起来,苇片翻飞象跳芭蕾样,好些个花纹各有差异的席子就做成了,心里想夏县人就是能啊,会好些个手艺呢。

  有年浇自留地的柳罐破了,绞水在井身里哗哗的漏,费劲绞上的水只剩大半罐了,恰巧巷里来了个油柳罐缠簸箕的,刚好让师傅修修。师傅也简练,取一口尺许的小黑油锅,三块砖头一支,称了些桐油往锅里一倒,一把麦秸火在锅底烧起来,渐渐地黑黑的桐油化的稠糊糊的,取来一块布剪开,先刷点桐油在漏水处,再把布块贴上去,粘牢了就用刷子在罐内细细地一层层刷起来,好奇的小伙伴围了一圈看师傅干活,不知谁说了句柳罐明明是竹编的,为啥不叫竹罐?师傅也好心情,看着我们一笑:憨娃,现在用的都是竹编的,它的先人可是柳条编的。柳条编的也油吗?不,师傅说,柳条编的不用油,柳条湿水膨胀,自然缝缝隙隙挤严了,不漏水,竹子编的就不行了,柳条编的不能做的太大,浇地提水就不适用,竹子做的就可好大,象个大木陀螺,一罐能盛好多水呢,又耐磕碰,不好处就是内芯要用桐油刷漆多边才能不漏水。哦,这下明白了柳罐经常涂油的道理,嘴上不说,心里真服了这些师傅,听口音和卖瓦罐编席的一个声调,无疑又是夏县人了。

  大了对夏县的印象又多了点,政府号召植树造林,路边院旁一棵棵小白杨长起来了,父兄说这叫钻天杨,长的好快好直,一棵棵象长矛大枪直刺云天,用不了几年就长成材了,能当椽做檩,将来家里盖房娶媳妇全靠它了,小白杨对一个家竟有如此功效,可要记住噢,这些树苗都是来自夏县哟。瓦盆、编席油柳罐,棵棵钻天小白杨在脑海里就成了夏县的代名词。

  大巴车迎着温和的阳光,在林荫相间的柏油路上向东驰去,车窗外绿的树红的果,远处田野里忙着收获庄稼的人和车不停闪过,车内导游在介绍着夏县的人文历史和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夏县有西阴村遗址,黄帝的妻子,美丽的西陵姑娘一一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螺祖被尊为“先蚕娘娘”,丝绸文化的源头即在夏县。厚重的中国历史里就有许多名人典故,先哲达人出自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治水的大禹,建都于此,砸缸救友的司马光,一本巜资治通鉴》诉说着历史的巨变治世的经典。华夏忠孝第一人的介子推,“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其行感人至深,流芳百世,民间的“寒食节”也由他而生。众多历史遗留名人故事传诵颇广。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的故事知道的人并不多,她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为中国书法留下了一部千秋法典《笔阵图》,适逢夏县筹办第二届卫夫人书法节,《古运新城》文企联袂团队前来采瞻学习。

  卫夫人是夏县苏庄人,生于书法世家,她集钟繇、熔中、卫氏书法于一炉,尤善楷书,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上《急救章》,因撰书论名篇《笔阵图》及为“书圣”王羲之启蒙尊师而名耀书史。古都夏县流传着许多卫夫人的典故物记,如画鹅点睛,洗墨池,吃墨,墨汁雨,玉石白菜,听来好感动也。

  夏县放眼全国,布局长远,招商引资,运用大数据维护营商环境,夏县人很实在,产业做的更实在,各行业齐头并进,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全县各行业的飞速发展,很早就听说过许多有关夏县的传说和现在的巨变,但从未身临其境,一览美景,幼时对夏县人的记忆和故事还萦绕心头,今临其境感触颇深,夏县人能,把这大的山田耕作修饰的如此漂亮,尺许长的玉米棒子,一路的红艳苹果,层林尽染,滿山坡不同的树木乘荫纳凉吸入废气吐出氧气,好甜美清新的空气,吸到肺腑间都觉自己回春许多。

  看了水库湿地,滛池温泉,大巴象甲壳虫般奋力地在曲折弯延的盘山公路上向山顶驰去,那里还有更美妙的去处,风景如画的天然氧吧,避暑胜地。一路的美景还未赏完车就到了目的地一一西村。

  下车一观好美哟,巍峨漂亮的牌楼,整洁美丽的村庄,北望中条山的峰巅高耸,一根根风电柱子立滿山坡,蜿蜒的山峰象一堵巨墙阻挡住北来的寒流,南眺依势的山坡送来温暖湿润的南风,山林如海浪般在风的吹动下涌动,好一个风水宝地,世外桃源。

  十六个自然村象十六颗灿烂明珠紧紧围绕西村散布在中条山顶,八百多户三千多人组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农田果木,花椒药材齐发展的产业结构,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富裕大村。悠久的人文,美丽的山水成就了一个乡村旅游避暑盛地。看如今的西村美景,想它从前可不会是这样吧,走进村史馆就知西村的发展多么不易,穷山恶水是它的过去,贫穷落后是许多代人的生活,要不怎能有记忆中的瓦罐面瓮毛驴车,走乡串户编席匠呢。

  “西村人,善为魂,勤为本,有志向。”这就是西村人最好的文化传承;“千般苦,万般累,三十年,变凤凰。”又是多年的勤劳苦干,重绘了西村的山水,清澈的溪流,满山的松柏翠木,一个绿字把金山银山诠释的淋漓尽致。

  朋友,再到西村的朝阳沟看看,管叫你如到人间仙境别有洞天一样,美的叫你忘却许多的烦恼杂事,劳作的身心疲惫,亭台楼阁细水长流,旧时的石碾,争艳的百花,浸肺的负离子空气,有别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美,让你醉,让你狂;小小朝阳沟,只闻百鸟鸣,没有车喧声,静谧的让你沉淀,让你灵感如泉,是书画家,会写画出现世的美图,是文学家能咏出千古佳句,是企业家能给你换个新的思路,绘出更美的发展宏图,既是碌碌众生,也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安排好新的生活。冬暖夏凉的窑洞客房,整洁漂亮等你入住,山里野生的蔬菜珍菇等你品尝。误入桃花源的游客尝遍了源里人的粗茶淡饭,来到朝阳沟叫你吃尽山里人的美味佳肴。如此的幽雅清静居处,有别于喧嚣闹市的浮动,让你留恋忘返久居为快。

  不走不知山河美,不到西村不知西村人的勤劳,不知乡村发展的远景,不知该如何改变自家的自留地,西村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榜样,别说无资源无优势,改变思路,举一反三,就地取材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觅新点,也可干出西村一样的成效来。

  夏县采风行,切切实实地领略了祖国大山河川风光无限的美,看到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改变山河改变自己的冲天干劲,把一个个一穷二白的山村僻壤建设的如此美好,山青了,水绿了,穷山恶水变成了金山银山,甩掉贫困走上小康。过去靠手艺走乡串巷帮工谋生定格在历史的画卷里,夏县人心灵手巧潜力无限,不觉参观中和他们融为一体,为他们的业绩高兴,扑下身来和他们一起为未来更加美好的新夏县,加把劲努力干,夏县会变的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