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沂蒙大地暑气渐盛,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郭家湾村的千亩农田里,却涌动着比骄阳更炽热的丰收气息。圆滚滚的土豆裹着湿润的泥土被翻出田垄,在阳光下泛着金黄光泽,工人们弯腰分拣的身影与堆积成山的薯袋,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丰”景图。
土地托管激活“沉睡资源”,小土豆变身致富金疙瘩
“忙的时候一天能拾七八包,我现在也能拾五六包……”周连蕊一边麻利地将刚出土的土豆按大小分类装袋,一边高兴地与我们交谈。
曾几何时,这片土地还因传统作物效益低、青壮年外流等因素而面临发展困境。转机始于该地党委政府指导村党支部推行土地托管模式,将分散的耕地整合流转,用于引进临沂九有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共富农场”。“村民以土地入股,每亩每年固定收益800元,还能参与二次分红。”村党支部书记杜振庄翻开账本,“去年每亩多分红200元,今年预计能再增300元,相当于每亩地年收益突破千元。”
土地集中经营让“小田”变“大田”,也为规模化种植铺平道路。如今在河东区郑旺镇,该镇以郭家湾村、邵家湾村和杨家湾村为依托,成立湾林联合社,连片种植适合加工薯条、薯片的高端品种——“大西洋”品种马铃薯,亩产可达3.5吨,是传统作物收益的3倍以上。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致富新路径成为共富体系新标杆
“从翻耕到采收,全程机械化作业,效率比散户种植高80%。”临沂九有生态农业农场负责人王新贤告诉我们,企业派驻技术团队常驻村里,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全程指导,为土豆种植和销售提供“保姆式”服务。而村民苏永玲的经历,正是产业融合的鲜活案例:“土地流转后,我在农场打零工,播种、施肥、起土豆都参与,比自己种地轻松还多挣钱。”
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引领,采取“企业出技术、村级出资金、农户出土地”的方式建设“共富农场”,郭家湾村土地托管后,不仅带动本村村民实现“二次就业”,还吸引周边村的劳动力参与采收,实现了从村内共富向村域共富的转变。
从“单一种植”到“产业矩阵”,特色种植为乡村振兴注入“薯”光力量
“今年6月25日前完成全部采收,鲜薯将直供工厂。”王新贤的话语里透着自信。而在杜振庄的规划中,土豆产业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我们计划围绕土豆深加工产业,加快产业链布局,让小土豆真正成为‘金疙瘩’。”
夕阳西下,满载土豆的货车驶离村庄,车斗里的金黄薯块在余晖中闪烁。郭家湾村的实践,正是河东区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的缩影。目前,该区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导向,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向深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领域延伸。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以最生动的方式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