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内蒙古粮”成色足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内蒙古日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06    

  东风拂过阡陌,沉睡的土壤在农机轰鸣中苏醒。

  农技人员穿梭田间“把脉问诊”,面对面指导农民科学备耕;种植大户忙着检修设备,确保农机具以很佳状态迎接春耕生产……2025年,内蒙古将组织实施“两个一千”行动,统筹利用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和粮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行动等项目,力争全年建设单产提升示范区1000万亩,辐射带动“吨粮田”面积1000万亩左右,为粮食增产注入强劲动力。

  回望2024年,内蒙古“三农三牧”发展浓墨重彩:粮食总产量达到820.1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增量居全国第三。牛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乳肉薯绒等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全国人民餐桌上有了越来越多来自大草原的绿色食品。

  透过数据,感知内蒙古农牧业发展新气象。“粮仓”丰盈、“肉库”充实,农牧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蹄疾步稳。

  创建“吨粮田”,在通辽市已经不是新鲜事。“一亩地打一吨粮,这在以前不敢想。”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查干塔拉布日嘎查党支部书记五刚说。

  2024年,内蒙古建设高标准农田940万亩、“吨粮田”855万亩;粮食亩均产量提高24.2斤,玉米、马铃薯平均单产再创新高。“到2030年,在各类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力争全区‘吨粮田’面积达到20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24亿斤。”内蒙古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闫东说。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内蒙古实力,更是内蒙古担当。内蒙古持续聚焦“地水种技、粮肉乳草”,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让中国碗里的“内蒙古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长期聚焦中国奶业核心技术攻关。“奶业事关国计民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当前,中国奶业发展仍需加强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奶瓶子’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王彩云说。

  2024年12月,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和全国畜牧总站公布2024年第二次中国乳用种公牛遗传评估结果。其中,优然牧业赛科星研究院培育的种公牛在1022头中国荷斯坦牛青年种公牛基因组检测遗传评估结果中包揽前3名,并在前100名中占据33个名额。

  粮安天下,种系丰收。2024年,内蒙古审定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146个,遴选推介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主导品种60个,全区良种覆盖率98%以上。目前,已建设9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繁基地,马铃薯、大豆和玉米制繁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五位;先后建成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肉牛肉羊核心育种场23家,形成年提供20万只优良种公羊和1600万剂优质牛冷冻精液的供种能力,牛羊良种质量、供种能力位居全国第一。

  沃野迸发新活力,牧场风光无限好。从粮食安全的坚实保障到现代农牧业的蓬勃发展,显著着向上向好的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的步伐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