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新媒体(张峰 通讯员乔靖鸿 赵云云)四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前几天的一场霜冻,给方圆百里的果农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一棵树挨着一棵树,高天社在自家的梨树地里查看着。枝条上那一个个手指头蛋大的小梨,沐浴着清晨的太阳,在微风中轻轻摇动,看着都让人心里舒坦。虽说自己防范在先,损失不大,可他还是每天早上5点多就来到地里,转一转,看一看,心里才踏实。
走进高天社的梨树地,每颗梨树的周围都长满了草和油菜,黄黄绿绿的,而不远处其他人的梨园,地里的草被清除得干干净净。高天社笑着说:“人家老说我懒,地里的草长多大了都不除,结果你看,这个突然来临的霜冻,对我的梨树影响很小,而村里好多人家的梨花一遇上霜冻就全没了。”原来,梨树周围的草和油菜,都成就了地里的小气候。高天社说,他去年在梨树地种了油菜,今年春天粉碎后都还了田,只留下了树根周围的油菜,这样一亩地投入40元的油菜,相当于施了10袋有机肥的效果,所以,他的梨树长势好,抵抗力强。
看着眼前的高天社,因为常年在地里劳作,他的脸黑黑的,长得普普通通,穿得也普普通通,让人很难把他和山西省“十佳新农民”的称号联系起来,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脸上的自信,以及话语中不时透出来的智慧和执着。
这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农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农民。
“小”农民 人小志大众人夸
高天社从小就跟着太姥姥长大,太姥姥经常对他说:“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儿,离了土地咱就没了根儿。只要你用心待它,它就会真心回报给你。”
由于家境困难,高天社14岁就辍学了,带着对土地的热爱,他开始回家务农。那年,小麦遇到了病虫害,没了收成,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到了播种的时候,高天社四处打听,看哪里有能抗病虫害的良种。他赶着马车到离家60多里的永济伍姓湖农场去寻找农业专家。当专家看着眼前满脸黝黑、风尘仆仆,话语间却充满了真诚和执着的小农民时,被深深打动,免费送给他两种高产、优良的小麦种子,还有久效磷、高美施等配套肥料,并手把手教给他种植技术,交代他注意事项。
回家后,高天社告诉家里人和村民,他带回来的种子亩产能达到千斤,在当时全乡小麦每亩能打四五百斤就算高产的情况下,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来年6月,收获的季节,高天社2亩小麦,打了整整2460斤。村民们一下炸开了锅,把他留下的种子一抢而光,并纷纷伸出了大拇哥:小天社为乡亲们干了一件大好事!
1999年,刚刚20出头的高天社已经是一个犁镂耙耱样样拿手的种地行家了。一天,他去临近的永济市帮人家犁地挣钱,休息时,他问棉农张学公:“你一下种了20多亩棉花,就不怕棉铃虫吗?我们那儿的虫害太严重,好多人都不敢种棉花了。”张学公说:“我们买的种子是抗虫棉。”高天社一听,马上用自己犁地的工钱,和人家换了几斤抗虫棉种子,回家后一试种,果然长势喜人。第二年,他又专门到运城棉科所购买了抗虫棉新品种,在专家的指导下,终于打赢了棉花虫害阻击战。当年,他的棉花种子又被村民们一抢而空,四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买他的棉花种子。
“瞎”琢磨 种地种出不一样的精彩
2000年,高天社承包了村里的50亩荒地种植棉花,又多方筹借,自己在地里打了一眼井。旱涝无虞,加上他精心操弄,第二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然而,有一天,他一到地里就傻眼了,自己的井竟然被人给填了!地要好收成,浇水没保证咋行!思前想后,一咬牙,高天社把自己结婚时置办的摩托车、双人床全卖了,加上太姥姥留给他的十几块银元,又筹钱打了一眼井。
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农村,好多人一辈又一辈就这样过着。但高天社不想这样,即使同样是种地,他也要用心去种,种出不一样的精彩。
一天,高天社在棉花地里犁地时,牛不小心把一株刚长了两个月的棉花的根踩裂了。几天后,高天社仔细观察发现,这株“不幸”被踩的棉花长得比周围的棉花都好!高天社开始琢磨了:“这是不是和果树环剥一个道理,根被踩后,减少了养分向根部的回流,更多的营养就能供给棉桃了。”于是乎,他脑子一转,特意把那块地所有的棉花根都踩裂,并拉大了棉株之间的距离,果然,那块地的棉花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渐渐地,虽然才20多岁,会种棉花的高天社已经远近驰名了。2003年,他应邀参加了在运城举办的全国棉花种植交流会。在大会交流发言的时候,大家看着这位年龄最小、籽棉单产最高的年轻棉农,都觉得难以置信。随后,参加会议的专家们去高天社的棉田进行了实地考察,共同见证了他的棉花产量和品质,并为他颁发了全国简化棉种植“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高天社的种植经验了得,既源于他好琢磨、爱动脑的天性,也离不开他虚心求教、热爱学习的习惯。他经常自费前往周边的临猗县和陕西杨凌西北农科院、渭南市大荔县等地学习,向行家和专家请教。几年来,他带领合作社成员外出考察、培训学习,30人以上7次,400人以上5次,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实践培训每年3至5次。
“爱”种地 绿色健康是不变的追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进城打工了,再说种地又苦又累,还挣不了多少钱,你种了20多年地还没种够啊,到底咋想的?”在村里,这样的问题,好多人都问过高天社,他的回答也一如既往的简单而质朴:“都进城打工了,人吃啥?”
种地,能不能致富?怎样才能靠发展农业致富?跨入了新时代,高天社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2008年8月,高天社联合村里4户社员,投资18万元成立了运城市盐湖区西王天社家畜饲养专业合作社,高天社担任理事长。仅仅两年时间,合作社的农户发展到了52户,注册资金达到100万元。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今,牛存栏数由起初的20多头发展到500多头,最多的时候,一年向市场提供42000斤牛肉,社员的腰包也逐步鼓了起来。“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坚持统一防疫、统一购买牛苗、饲料等,既降低了成本,也保证了质量,提高了收益。而且我们一直坚持秸秆再生利用,将秸秆粉碎发酵成牛饲料,再将牛粪下地施肥,达到循环利用、绿色安全。”高天社说。
天社家畜饲养专业合作社2010年被评为盐湖区“示范合作社”,2011年被评为运城市“示范合作社”,2012年被山西省农业厅评为“省级示范社”。
土里能刨金,追求不停歇。2019年7月,高天社又将目光瞄向了现代家庭农场。他成立了运城市盐湖区关泽农牧家庭农场,现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已经流转了土地800多亩,种植小麦和高粱约700亩,栽植冬枣、玉露香梨100余亩,还养了牛羊40多头。高天社将自己种植的冬枣进行了无公害认证,注册了“关王牌”商标。“我们农场现在有拖拉机6台、农用三轮车3台、灭茬机一台、粉碎机一台,这些‘高大上’的机械化一上,打药、耕地、收获等重活就好干多了,节省了大量的成本。”高天社说。
多年来,循环农业、健康环保、绿色安全,一直是高天社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始终不变的追求。“粮食作物秸秆粉碎后作为牛饲料,牛粪用来给果树施肥,果树剪枝后粉碎还田又能给粮食作物当肥料。”高天社说,“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循环模式,从打下的粮食,到采摘的冬枣和玉露香梨,都是绝对健康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