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宋建波)塔山脚下,被誉为“塞北第一村”的杨家窑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旅游资源富集,入选“山西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近年来,该村发挥工农业态丰富、农耕文化完整、生态风光怡人、民俗风情浓郁资源禀赋,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牧、工、旅一体化为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辖区服务“三农”主力军,大同农商银行积极回应其融资需求,以贷款投向引导全面释放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潜力,目前该行对杨家窑村整村授信累计超6.3亿元,推动该村文化旅游业驶入“快车道”。其中支持实施老村复兴工程,建设完成的村史馆、老村书院等透出浓浓的晋北乡村风貌特色,最大程度保留和修复老村肌理,留住乡愁记忆、保留乡村文脉;建起的大同特色农牧业文旅体验园,不仅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体验采摘者的“果园”、休闲观光者的“公园”、城市人向往的“乐园”。
杨家窑村文旅项目作为近年来大同农商银行支持辖内文旅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不仅惠及一方乡村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金融业与文旅产业资源共享、发展共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大同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省委省政府赋予大同的重大使命,积极抢占“四大赛道”,突出金融政策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把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复苏纳入年度工作任务。截至目前,该行投向辖内文旅产业信贷资金近7亿元。
深入走访调研,切实解决文旅产业融资难
该行全面响应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发展的通知》要求,重点紧盯辖内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加大营销走访力度。在对辖内文旅企业走访调研中发现,融资痛点、堵点问题依然存在。文旅项目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同时企业多为轻资产,抵押担保物不足,再加上产权和经营权等权属关系较为复杂,企业(项目)融资难问题突出。对此,大同农商银行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解决文旅项目资金难题,从过去小额贷款投放,到现在“整村授信升级版”落地,不断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今年以来,该行已深入辖内12家重点文旅企业进行调研走访,达成授信意向的有10家,预授信金额超3000万元。
优化金融服务,推动“链主”企业高质量发展
该行创新“文化+旅游+金融”发展模式,以文化为核心,以产业为导向,整合大同旅游资源,以打造“区域领先的文旅产业‘链主’企业”为战略定位,重点支持一批合理利用
古村古镇、农业和农村景观资源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旅游的项目和企业。全面对接“白名单”文旅企业,进行点对点支持,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开通信贷绿色通道,适当降低贷款准入门槛;结合文旅企业特征创新信贷产品,对其经营性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最大限度为企业让利;为符合条件的文旅市场主体积极办理续贷业务,坚决不惜贷、抽贷、断贷、压贷,保持合理流动性。其中为大同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信2.65亿元, 支持其搭建旅游资源整合平台,围绕“古城、云冈、恒山、长城、火山、湿地、工业遗址、文体场馆、方特乐园”等特色资源,开发大同古城东南隅历史街区修复、历史文化步行街改造提升、云冈大景区文化长廊等旅游项目。
支持发展产业链,打造全季全域旅游格局
该行依托大同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价值内涵,创新“文旅+农业”“文旅+康养”“文旅+工业”等产业支持模式,将金融服务镶嵌于整个产业链条之内,针对附着在乡村文旅产业之上的农家乐、餐饮、建筑等行业的经营主体,做好全方位金融配套服务,助力打造既有历史文化沉淀,又有独特气质的大同特色文旅项目。如今,游客来到杨家窑村,不仅可以采摘水果、观赏兰花,还可以走进牧同乳业有限公司参观1万头奶牛养殖、挤奶的壮观场面以及牛奶的生产过程。农牧业、工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层次融合,使得杨
家窑村特色农牧业文旅体验园让游客眼前一亮。而大同古城墙景区、大同方特欢乐世界主题游乐园、大同开源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元宇宙等文旅运营项目也即将落地,大同全季全域旅游格局正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 吴运竑 )